【雙週報|5/6-5/19】兩公約審查結束、各地充斥「假共融」遊戲場、防疫計程車沒有「無障礙」

1. 人權|兩公約審查,移工權利、居住權、難民權利、疫情措施都有待改進

2009 年,臺灣立法明定,聯合國制定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和《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簡稱「兩公約」)具有國內法的效力。雖然因為政治問題,我國無法加入聯合國,但臺灣還是比照聯合國會員國建立「人權報告制度」,每4年聘請國際人權專家前來,與民間團體、政府機關共同進行兩公約的審查,確認臺灣是否符合兩公約的規定。

今年 5/9 到 5/13,是臺灣第3次兩公約審查,9位國際審查委員公布了共 92 點次的「結論性意見與建議」臺灣人權促進會(臺權會)整理出8個重要方向,這些都是臺灣人權亟待改善的地方:

  1. 國家人權委員會(人權會)被賦予重任:國際委員認為​,人權會獨立性不夠、跟監察院權責分工不清,但仍然期待人權會未來能負起責任,調查、處理臺灣的人權爭議。
  2. 立法規範企業的人權責任​:臺灣應制定法律,規範所有在國內外經營的公司,以及在臺灣的外國企業,在整個供應鏈中遵守人權義務。國際委員特別點出臺塑在越南汙染的案件,應該充分賠償受害者。​
  3. 所有外籍移工都應適用《勞基法​:家事移工方面,審查委員嚴厲指責政府沒有立法保障家事移工的權利,且臺灣政府認定「家事移工不適用《勞基法》」,審查委員對此非常明確反對。外籍漁工方面,審查委員期待政府剛通過的「漁業與人權行動計畫」能落實。​
  4. 重申「居住權」的重要性​:審查委員重申,2017 年審查時,審查委員提供了關於迫遷與居住權共9個點次的結論性意見,這份意見依然重要。
  5. 依照民主法治原則審視疫情的各項措施​:臺灣政府在疫情期間,做出許多影響人權的政策。審查委員建議,應該審查疫情期間作出的決定,是否符合「比例原則」和「合理性標準」。
  6. 立即通過「難民法」:審查委員建議臺灣政府應考慮將 1951 年《關於難民地位公約》及其議定書國內法化,並強調「不遣返原則」,也建議臺灣盡快通過難民法。​
  7. 避免濫用人臉辨識技術​:審查委員建議,政府應該提高人臉識別技術的透明度,包括它的法律依據、目的和儲存方法。並應制定措施,防止政府機構和第三方濫用。​
  8. 以疫情為名的社會秩序維護,侵害言論自由:​疫情期間,政府使用《社會秩序維護法》第 63 條懲罰了許多所謂「假訊息」的案件,臺權會認為這是侵害言論自由。審查委員也指出,第 63 條缺乏刑法所要求的明確性。

2. 共融|臺灣充斥「假共融」遊戲場:鞦韆底下是沙坑,輪椅連靠近都沒辦法

近年來,各縣市積極推動「共融遊戲場」,標榜身心障礙者、輪椅族等不同族群都可以一起玩。但是,許多共融遊戲場完全無法達成「不同族群玩在一起」的「共融」效果。臺灣身心障礙兒童權利促進會理事長周淑菁說,有些公園遊具雖號稱共融,但基礎設施障礙重重,例如鞦韆底下的鋪面是礫石或沙坑,身障孩子根本沒辦法靠近。

此外,高雄市養工處長林志東也發現,共融遊樂場許多孩子超載使用遊具,或長時間占用,造成輪椅族「看得到、玩不到」,「試想,你坐在輪椅上,到了遊戲場人滿為患,也沒有人想讓你加入,怎會有勇氣向前?」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魏慧美表示,「共融」就是跨年齡層、身心障礙者能玩在一起,共融遊戲場有些只是增加無障礙空間,但真正要做到共融,必須從生活、社會、教育著手,政府的責任不只是開心剪綵,更應教育民眾怎麼使用,包含學習建立同理心、彼此尊重。

部分共融式遊戲場遊具地下室沙坑,身障者根本無法靠近。示意圖/高雄市政府透明施政成果網

3. 身障|防疫計程車沒有「無障礙」,立委、議員呼籲讓輪椅族也能搭乘

臺灣新冠肺炎確診人數不斷上升,如果有確診疑慮,最安全的就醫方法就是搭防疫計程車。但包括臺中市、桃園市,能讓輪椅上車的「通用防疫計程車」數量都嚴重不足。

5/9,臺中市議員林孟令質詢時表示,臺中市約有 13 萬身心障礙人口,但交通局只準備1輛「防疫通用計程車」,而且預約資訊還沒有公告在官網。林孟令說,中央政府預估未來將有 15% 左右的人口確診,依照這個比例估計,臺中市確診身心障礙者與防疫通用計程車比例是 70 比 1,明顯不足,要求臺中市交通局立即改善。

此外,「臺灣民眾黨」桃園市黨部 5/15 也召開記者會,立委賴香伶表示,政府雖然與計程車隊合作,提供「防疫計程車」,但是防疫計程車還沒納入無障礙通用計程車,賴香伶呼籲中央與桃園市政府應該要盡速讓無障礙計程車隊也能成為「防疫計程車」,讓行動不便者也能搭乘。

4. 勞權|大法官要求政府修法照顧血汗公務員,政府卻不甩釋憲

長期關注勞權的立委賴香伶指出,臺灣警察、消防員、獄政人員等輪班制的公務員,每個月的工時普遍都在 300 至 400 小時之間(平均每天上班 10 到 13 小時),而在各單位員額、預算有限的情況下,超時工作也無法得到補休或加班費,後來只能換成嘉獎,但人人都超時、人人有嘉獎的結果,對基層人員根本沒有實質意義。

司法院大法官 2019 年底針對警察、消防員等超勤工作的問題,做出釋字第 785 號解釋,大法官指出,輪班制公務員工時缺乏框架性規範,加班也沒有適當評價跟補償,為了保障公務員的「健康權」,宣告《公務員服務法》及《公務人員保障法》違憲,並要求行政機關在3年內修法。

現在,3年期限即將到期,但行政機關提出的修法方案卻只有「空白授權」,也就是交給各機關自行訂定,另外,在加班補償的部分,行政機關更將過去的陋習「加班換嘉獎」合法化。

立法院會 3/31 通過《公務員服務法》、《公務人員保障法》修法的初審,但對於輪班制公務員勤休等條文,無法達成共識,保留到黨團協商,也要求行政機關提出更詳細的評估報告,而行政機關直到 5/17 才提出報告,不僅維持原有草案,更沒提出具體評估。

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臺灣警察工作權益推動協會臺灣公務革新力量聯盟臺灣獄政工會等團體組成的「工時改革聯盟」5/18 召開記者會,要求行政機關負起責任、正視這件事,將工時基準明確寫入法條中,廢除「加班換嘉獎」的不合理規定,改善輪班制公務員血汗勞動現況。

消防員等輪班制的公務員常常超時工作,卻無法獲得合理的加班費或補休。示意圖/臺中市政府市政新聞

5. 無障礙|不用再「看別人玩」,大鵬灣購置「沙灘輪椅」讓身障者免費借用

位於屏東的「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鵬管處)為了推廣無障礙旅遊,購置了4臺沙灘輪椅。沙灘輪椅設計特殊,身障者躺在上面就能由親友推拉,享受在水上漂浮的快感。鵬管處長許主龍說,沙灘輪椅置於濱灣碼頭的「帆船基地」,有需求的民眾可以向帆船基地業者免費借用。

大鵬灣風景區帆船基地教練楊居斌也表示,因為大鵬灣是囊狀潟湖,有風無浪,行動不便者使用沙灘輪椅,不用擔心風浪過度搖晃。另外,除了沙灘輪椅,身障者還可以嘗試立式划槳、獨木舟等不同水域活動項目。

5/7,鵬管處特別邀請身心障礙者前來體驗,一名身障者表示:「(以前)身障者要去玩這些設施,很多業者都會擔心,不讓我們玩」,受邀的「關心身心障礙者服務協會」也說,這次受鵬管處邀請體驗沙灘輪椅、立式划槳、獨木舟,協會很多人都是第一次體驗,感受非常棒。

6. 照顧|立委:高中以下防疫太彈性,學生老師陷入停課、復課「無限輪迴」

校園疫情延燒,立委馬文君指出,教育部宣布各大學可以直接遠距教學到學期末,但高中、國中、國小卻沒有比照辦理。目前,國、高中使用「九宮格政策」,國小、幼兒園停課標準則交給各校「彈性應變」。

馬文君批評,這種「看似彈性,實則推卸責任」的校園防疫政策,造成學生及家長非常大的不便。有的學校宣布停課3天後,又因同學確診再停3天,學校陷入停課、復課的「無限輪迴」,不僅學生心情受影響,老師也必須在實體教學、同步教學、混合教學間不斷切換,雙薪家庭的家長也受影響,一旦學校緊急宣布停課,只能請無薪的「防疫照顧假」。

7. 共融|老人家、身障都可以玩,「法式滾球」讓運動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

近年來,身心障礙者運動多了一項新選擇,那就是「法式滾球」,這項發源自法國的球類運動,不僅場地限制小、規則淺顯易懂,也不需要激烈的身體碰撞,在行進中,甚至可以聊天飲食,成為了身心障礙者、年長者社交、娛樂的新選項。

臺灣滾球促進協會負責人陳順義表示,為了引進這項新興運動,他特地到法國學習,並與朋友合夥在臺灣創立滾球促進協會,希望能將「慢活運動」的概念帶進臺灣,讓運動不只是年輕人的專利。

8. 弱勢、勞權|疫情衝擊弱勢家庭,社工服務量增加至少 3 成

臺灣疫情不斷升高,不僅衝擊弱勢民眾,也讓社工工作量大增。新北市確診案例幾乎占全臺的 1/3,新北市社會局長張錦麗就說,許多弱勢家長平時從事時薪工作,有工作就有收入、沒工作就完全沒有錢進帳,如果碰上孩子學校停課,家長為了照顧小孩就無法外出工作,因而經濟陷入困頓。張錦麗說,新北市全市共 14 個社福中心,估計有 150 個弱勢家庭有類似狀況,也讓社工的服務案量增加至少3成。

9. 身障、長照|獨居長者、身障者不方便快篩,新北市提供4合一到宅服務

獨居長者及身障者如果疑似染疫,將沒有親人陪同篩檢、就醫,有鑑於此,新北市政府成立「到宅服務隊」,5/19 起,新北市將針對獨居與行動不便長輩與身心障礙者,實施快篩、問診、投藥、關懷4合一的到宅一條龍服務。

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表示,如果符合以下條件:

  • 居住在新北市
  • 獨居且行動不便或出門有困難
  • 年滿 65 歲的長者或身障者
  • 沒有快篩試劑、無法自己篩檢

就可請醫療團隊到宅服務,醫檢師會到宅快篩,由醫師視訊看診,並現場給基礎用藥,後續再由社區藥師針對症狀持續供藥,並關懷健康。

10. 身心障礙|終於改名!「殘障體育運動總會」改為「中華帕拉林匹克總會」

為了回應世界帕拉林匹克委員會(International Paralympic of Committee,IPC)的要求,避免再用「殘障」這樣不友善的字眼,「中華民國殘障體育運動總會」正式更名為「中華帕拉林匹克總會」,5/17 舉辦更名儀式。

中華帕拉林匹克總會穆閩珠會長表示,帕拉林匹克(Paralympic)是由希臘語介詞「Para」(意思是「並行」)與「奧林匹克」(Olympic)2個字組合而成,意指帕拉林匹克是和奧林匹克相同等級的國際級運動賽事,都是運動員終其一生所追求的最高目標。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李修慧
李修慧

曾任「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採訪記者,專長原住民、性別、勞動權益報導;「每天為你讀一首詩」小編。目前就讀於東華大學華文所創作組,臉書專頁 Poem4life。

文章: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