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家庭8個單位在服務,跨專業的網絡合作如何可能?/社會工作超前部署(下)

承上篇:助人者的自我詰問:我們究竟該給多少、給多久,才能真正改善家庭困境?/社會工作超前部署(上)

5 月中旬升溫的新冠肺炎疫情,對許多家庭造成劇烈衝擊。社工濟急的對象中,除了原先日常就在服務的「舊貧」,更出現不少落在福利體系以外的新案家。馴錢師財商研究中心因此在今年 7 月到 9 月間,舉辦南區、中區、東區與北區 4 場次的論壇,邀請各地區社工交流「重建家庭經濟」的契機與嘗試。

疫情中新出現的案家,有許多人平常生活條件不錯(例如房仲業、夜店業等),大疫下卻因為工作不穩定而驟失收入,又「缺乏緊急預備金」,生活因此難以為繼。這揭示了許多家庭雖然平日不需要協助,但「財務知能」普遍不足,容易落入債務愈滾愈多的惡性循環,且長期處在難以應變急難的高脆弱性中。

面對長久以來理財決策不理想的家庭,疫情期間的急難救助或許無法完全對症下藥,但一線社工卻需要從家庭的生活脈絡中,窺見案家的財務問題與致貧原因,才能真正理解家庭確切的需求,提升服務內容。

高雄鳳山社福中心主任蔡宜芳便在論壇中有感而發:「要幫助一個人,是要了解、進去他的脈絡,才可以的。」

不過,突如其來的急難救助和扶貧,往往需要各種資源單位互相連結合作,但各單位間的服務脈絡未必一致。單位間容易因為資訊不對等、缺乏共同的語言與共識,使得合作難以彼此配合,投入的資源過度重疊或淪為空白。

一個家庭 8 個單位在服務,網絡合作如何成功?

原住民族家庭服務中心區域督導陳鈺芳舉例,過去曾服務過一個家庭,在 14 坪的狹隘空間裡住 7 個人,家中經濟經媒體曝光後「資源一下子進來非常多,後來發現總共有 8 個單位在服務這個家庭。」且各單位在核對後,才發現彼此資訊往往都有些落差,網絡間的連結、合作和資源整合顯得更重要。

良顯堂基金會社工陳珮甄也表示,曾經與少年保護官合作兒少安置的個案,對方堅持小孩要去慈輝班(招收經濟困難或急難家庭的學生),「結果慈輝班不能去,保護官又去找私立的住宿學校,要爸爸去付費,可是家裡經濟就是不允許,爸爸沒駕照也不能接送小孩。」

陳珮甄回憶,最後是社福中心的督導跳出來,表態不應該強迫安置,應尊重案家的意願。從這次經驗,她深刻體會到沒有最好的安排,也沒有不好的安排,「只是我們的服務脈絡、角色跟界線不一樣。」

馴錢師提供財務知能教學,如以圖文探討「如果沒有儲蓄會怎麼樣」。 圖/馴錢師財商研究中心 FB

在馴錢師提供給與會社工填寫的調查問卷中,高達 7 成的社工期待「單位間能夠串聯,提供家庭系統性的服務」。

對此,東華大學民族社工學程教授賴兩陽指出,要串聯出有助於家庭經濟重建的服務網絡,需要以案主為主角、以家庭為中心、以社區為基礎、以民間為網絡、以政府為夥伴

首先,以案主為主角,就是走入案主的生活脈絡,妥善理解他們在各個時刻所下的決策,以及背後的考量。 

「案主不見得都像我們想像中那麼弱勢,他們有自己的生活能力。」賴兩陽強調,其他家庭成員也會影響經濟重建的過程,因此「不能只協助單一的案主,要了解家庭的整體情況與獨特性,以家庭作為單位來協助」 。

陳鈺芳補充,原鄉部落不只要以家庭為中心,還需要考量部落家族的系統、以「家族」為中心來評估,倘若助人工作者未能看見部落的文化脈絡、具備文化敏感度,便很容易發生誤解。 

她回憶,之前曾聽聞原民社工提到,部落的孩子因晚上在外頭亂跑未回家,而被公部門社工認為是家長疏忽照顧,因此通報為高風險家庭,但回到原住民族的集體生活和互助文化,「對原住民來講,可能整個部落就是他的家。」

社工看見的「深夜不回家」,但對於孩子而言,其實是「在自己家生活和被照顧」,因此對「家」的想像和理解需要有更多突破框架的思考,才能在理解如今多元文化的脈絡下,延伸出更貼近「人」和有溫度的服務工作。 

陳鈺芳還提醒,要處理經濟問題,先盤點社區或部落的非正式資源和支持系統也非常重要。例如,「在一些部落或地區,雜貨店可能也是當地重要的資源,可以讓服務對象用賒帳或有收入時再支付的方式,暫時解決生活上急需或迫切的困難。」

以社區為基礎、因地制宜的「福利社區化」

 「每一個社區的條件與背景都不同,你要用一樣的模式去提供服務,是有困難的。」彰化基督教青年會(彰基青年會)社福部主任王筱慧說。 

彰基青年會帶領青年進行社區關懷和服務。圖/彰化 Ymca 社會服務部 FB

彰基青年會在彰化縣偏鄉有 7 個兒少據點,以強調福利在地化的「福利社區化」,走出別具一格的社工路。

:福利社區化
將社會福利體系與社區發展工作結合的一種方法,結合社區內外資源,建立有組織、有計畫的福利服務體系,使社區內需要照顧的弱勢民眾,能迅速有效的滿足需求。(資料來源:《社區工作與社會福利社區化》 賴兩陽(2009),頁 65)

兒少據點以免費課輔為服務基礎,期待透過家庭與社區的連結,增加家庭的保護因子,也培力孩子具備對未來的希望感。 

疫情嚴峻期間,兒少據點也是長輩的數位操作教學站。「有沒有設備是一個問題,會不會操作又是一個問題。」尤其社區的主要照顧者,往往是隔代教養的祖輩,有的目不識丁,彰基青年會將補助申請步驟拍成影片,並蒐集容易遭遇的問題,再製作成一支 QA 影片。

由於補助款不會馬上下來,彰基青年會也調查家庭的餐食需求,盤點、統籌社區的物資,解決家庭的溫飽問題。 

在正式(官方)資源稀少的社區裡做服務,王筱慧坦言非常困難,「社區信仰跟我們不同,但什麼時候廟會、作醮都要懂。社工可能會覺得輔導個案最重要,為什麼要花這麼多時間跟里長聊天,去泡茶走動?」

過程中,社工會不時懷疑社區的力量到底什麼時候才會長出來,連自己都開始習得無助。 「不是在一個社區待得很久就是好。你若不是發錢的單位,大家就會『看你無』(臺語:「看不起你」)。」

「以任務為中心」發展民間網絡

至於「以民間為網絡」,因為地方不乏有其專業與特色的民間團體,常態是有分工但沒合作,賴兩陽期待各方可以發揮所長、相互支援,「具體的經營做法,包括固定的對話、共同輔導個案等,更要發展出『以任務為中心』的思維,定期、綿密的溝通與聚會,才能持續發展下去。」 

高雄社福慈善總會(社福總)專案管理人邱竣南分享,社福總設立平臺,固定盤查個案是否已有人在協助,同性質的服務還會排隊接力,「我們做 3 個月,其他友會做 3 個月,不斷輪流去幫助、陪伴案家,不讓他斷炊。」 

高雄社福慈善總會舉辦的弱勢家庭培力課程。圖/高雄市社福慈善總會

馴錢師執行長邱淑芸觀察到,同樣的個案,不同單位看見的問題與樣貌存在很大殊異。若要串聯網絡,首先要有共同的溝通語言與共識;分工過程中並培養單位間的信任感,才能夠確認當前的服務缺口如何支應。 

她分享 2020年「東區經濟議題輔導聯盟」的經驗。當初馴錢師接觸到一名年輕案主,財務知能不足,卻努力想要賺錢,以趕上債務的滾動速度。馴錢師於是思考有沒有可行的方案,能夠在初期即適時介入,協助其排除落入惡性循環的可能,建置「經濟輔導聯盟」的想法就此萌芽。 

馴錢師和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合作,以善牧基金會作為聯盟基地,尋找東部有在提供個案服務的單位,再以免費的「經濟議題輔導知能課程」來凝聚服務共識。同時提供財務諮詢服務、協助分析服務對象帳務,也針對 2 個特定案例,為同一個案成立聯繫會議來討論分工。 

聯盟的發展後來因為疫情而暫緩。中華飛揚關懷協會社工師陸瑞平也表示,由於各單位都忙著執行手頭工作,又沒有召集人定期聯絡聚會,難以系統性的合作。

公私協力,特別是勞社結合

政府是整個網絡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家庭經濟的重建,與社福、勞政、教育、衛生等公部門單位息息相關。賴兩陽建議,可將政府的角色視為「夥伴」,服務過程將能結合更多資源。 

例如,勞政與社福間的資訊若能對上,將更有利於協助個案。與會的勞政人員分享,個案往往對社工比較有信任感,「就業中心打電話,他不會接,我們也很為難。」他建議,對個案比較了解的社工,在就業中心的轉介單填寫上,可以註記個案的特殊狀況,例如「特定時段要帶小孩子回診」之類。 

高雄勞工局業務督導陳碧燕,從自身社政跨勞政的工作經驗出發,表示跨局處、跨專業的合作的機制,有利於服務資源整合、達到最大效益,但社政與勞政在服務層面上卻有很大的差異。

高雄市工會行善特攻隊與高雄社福慈善總會跨領域合作。圖/高雄社福慈善總會 FB

「社政的關注是協助家庭經濟照顧,擅長穩定家庭的生活層面,相對在工作市場的態樣就比較陌生,對於『穩定工作』的認知和勞政有所差別。例如營造產業的工作是以案場為週期的,工作結束本來就會有 1、2 個月的休息,再接下一案場的循環性工作。對勞政而言,這會被認定為穩定工作。」 陳碧燕說。

「勞政評估個案的就業動機,除了個案意願,還包括是否有積極求職的行動和信心。但有時候遇到來找工作的個案,只是因為『社工叫他來找工作』,實際是並沒有求職意願,或有的個案已經有非典型的工作,只是擔心如果沒有配合求職會影響自己的福利資格,這類型個案通常很快會離開,日後也找不到人。」

陳碧燕也指出,社政的人力同質性高,大多具有社工背景,但勞政的人力異質性高,常會有社工、勞政、法律、人資、企業、心理、環保等多元背景,就業服員需要具備各行業的企業開發能力並且對法規熟悉,這些都需要工作經驗累積,但人力流動率卻相對高,加深跨單位合作的困難。 

花蓮社會救助科社工林玉敏認為,公私協力、勞社結合的網絡,應該是共同學習、一起努力為經濟弱勢家庭想辦法的團隊。 

她發現,在彼此合作的過程中,與社福中心的連結變多,大家都滿願意一起努力。「社福中心要主動訪視家庭、關心小孩,過程中家庭議題也會被納為評估要件,也會對財務有敏感度,會問說是不是有一些財務諮詢的資源可以進來。」

大疫後的家庭經濟重建,不是社工單打獨鬥的議題。案家的生活網絡理應有許多層次,可以對上不同單位的服務脈絡;各有專業的單位若能合作,才能妥善整合資源,有效協助案家的多重問題。 

網絡合作是漫長而費力的過程,基礎在於彼此認識。唯有單位間累積更多的認識與信任,才會知道能夠怎麼配合。此次論壇是「發現需求」以及「各專業對話」的一小步,後續更深更周全的服務,尚待啟動。


善盡天良【眾聲相 EP12】月收入 40 萬的貧窮家庭,發生了什麼事?


延伸閱讀:
1. 助人者的自我詰問:我們究竟該給多少、給多久,才能真正改善家庭困境?/社會工作超前部署(上)
2. 最需要的人拿不到?地下經濟高達 4 兆,近 300 萬底層紓困被防弊思維套牢
3. 2021 捐款市場與企業公益合作調查:用地圖找到彼此,用對話搭起橋樑
4. Right Plus 專題 【無家十年】人球、傷病、露宿,與夾縫中的照顧網
5. Right Plus 專題 【制度傷人】一場臺灣限定的生存遊戲
6. 新冠疫情衝擊,貧富差距 6.13 倍創 8 年新高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Right Plus 編輯部
Right Plus 編輯部

2019 年 6 月出生,熱愛海洋和貓,喜歡親近友善又創新的朋友,但也支持必須不友善才能往前衝的人、願意理解因為太辛苦而無法友善的人。

每天都想為世界增加一點正能量,但也無懼直視深淵。努力用文字紀錄社會百態,持續在正確、正常與右翼的 Right 之外,尋找 Plus 的思考與選擇。

文章: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