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小野鹿的九局下半:打棒球不只出於運動,還為了過日子/專訪采蝶棒球產業育成協會
作者按:小野鹿,是一群來自花東縱谷的弱勢原住民兒童與青少年。花東地區,雖然作為全臺原住民人口比例最高的縣市,卻長期面臨社福人力資源不足的窘境,又因現行諸多社會福利法規不合乎實際狀況,導致許多弱勢原住民家庭成為社會安全網下的漏洞。
臺灣采蝶棒球產業育成協會,於 2009 年發跡於花蓮玉里一帶,並於 2013 年正式成立。由陳執信總教練領軍逾 10 年,與當地國中、小合作,帶領來自單親、隔代教養、低收入戶家庭的原民孩子打棒球,提供免費餐宿與讀書環境,期盼藉由長期的陪伴與球技傳授,穩定他們的生活,創造更多的可能,期望他們有能力掌握自己的人生。
撰文/古乙媛
2019 年是采蝶棒球產業育成協會成立的第 7 年。7 年的時間,采蝶一直陪伴與照料的「小野鹿」們,也都來到了高中階段。這一年,采蝶秉著陪伴小野鹿們成長的精神,與臺北市稻江商職合作,重啟「稻江商職棒球隊」,帶領小野鹿們一同前往臺北,展開全新的棒球旅程。
棒球名星返鄉回饋,一待十年
陳執信教練,前職棒時報鷹隊捕手,以凶猛的打擊火力、精湛蹲捕技術聞名棒壇,不但是中華職棒史上首次單場雙滿貫砲與明星賽首支代打全壘打的締造者,1992 年更以其優秀的打擊表現入選中華代表隊,共同創造了巴塞隆納奧運的銀牌神話。今年已 58 歲的他,在采蝶奉獻了超過 10 年歲月。
出身花蓮玉里的陳執信,因為棒球而翻轉了一生。淡出棒壇後,陳執信放棄任教名校棒球隊的機會,選擇回到培育他成長茁壯的家鄉,帶領花東一帶的小朋友們走入棒球的殿堂。他成立了當時花蓮南區第一支棒球隊,期望能夠將自己的棒球技術傳承給原鄉的下一代。直到現在,陳執信對這片孕育他成為棒球明星的土地,依然滿懷熱忱與使命感。
在花東,許多部落兒少受限於單親、隔代教養或低收入戶的家庭環境,雖然這些孩子喜歡運動,卻苦於缺少後援及環境培養而有志難伸;家中的主要照顧者也常忙於工作或其他因素而疏於照料,導致這些原民兒少逐漸與重視學業成就的主流價值觀斷裂並產生隔閡。因此,陳執信決心打破這個看似難解的現狀,在這裡成立了棒球隊,一晃眼,便已超過 10 年。
「組隊以後就發現,他們不只是喜歡打球而已,他們的生活也需要被照顧。」陳執信說。看見了這個需求,陳執信主動向外連結資源,和有志人士共同成立了「臺灣采蝶棒球產業育成協會」。除了免費提供三餐與住宿,穩定他們的基本需求,亦配合課業輔導資源,重建他們對傳統學科的學習動力。
翻轉球隊常規,品行教育擺第一
10 年間,陳執信跟隨采蝶的遷移而四處奔波,花蓮玉里、臺東關山、臺東鹿野都曾是他們的落腳地。如今來到臺北市。身邊的小野鹿們,早已從青澀稚嫩的小球員,搖身一變成為體格矯健的棒球少年。唯一不變的是,隊上每一位成員的心中,永遠銘記著與教練的約定──品行比打球重要。
「在我眼裡,球技好真的不算什麼。球隊要能夠團結,而且要有教育目的在。」踏入棒球界的幾十年來,陳執信一直把品行擺在第一。對於小野鹿們,比起亮眼的成績,陳執信更看重球隊中的品行教育。
每逢假日結束,小野鹿們結束返家旅程回歸球隊時,陳執信往往會發現,離開球隊生活一段時間的他們,總會出現一些平常被禁止的習慣及行為,如未成年飲酒、抽菸等。多數小野鹿的家庭無暇管教或缺乏意識,而他們又正值將同儕視為重要他人的發展階段,容易受環境因素影響。
這也讓陳執信更加確立當初決心留在東部的初衷──希望能藉由棒球,來穩定這些小野鹿們在關鍵的成長階段發展。不只是打球,陳執信透過團體生活與球隊訓練,教導他們規矩與紀律、同儕及師長相處、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並明辨是非。
在陳執信帶領的球隊中,看不見傳統球隊嚴謹的學長學弟制。相反地,陳執信要求年紀較大的學長給予新進學弟更多的關懷。「因為一年級剛進來比較不習慣環境,如果發現都是學長在服務大家、照顧他們,他們就比較不會害怕待在這個團體。」
陳執信對球隊的教育充滿想法,透過翻轉傳統制度,營造良好友善的球隊氛圍,他相信能藉此提升團結及凝聚力,球員們也能從中學習待人處事的方法。
家庭缺憾與經濟困窘,影響自我認同
在采蝶,球員大多是來自失功能家庭的原民兒少。由於偏鄉部落壯年人口流失、階級複製、社安網的不完善等種種社會因素,導致其家庭無法發揮良好的照顧、社會、心理或教育等功能。這些被遺忘的兒童與青少年因此被迫獨自成長,隻身面臨勤奮與自卑、認同與混淆的心靈挑戰。其中,他們對原生家庭缺憾的複雜情感,最讓陳執信感到不捨。
「別人的父母親來探望的時候,他們卻沒有。他們在旁邊看的那種心情,我真的是可以理解。」陳執信回想起在采蝶服務的日子,總有幾個讓他特別揪心的孩子。這些來自失能家庭的孩子,由於家庭結構與功能不完整,在成長歷程中缺乏照顧與關心,本應是避風港的「家庭」,卻成為這些孩子說不出口的痛。
「看到別人的家庭,他們的心裡也會受傷,有一點恨、有一點怨,也有一點自卑。」陳執信理解原生家庭對這些孩子造成的影響,同時也惋惜社會支持體系的不足。
這樣的家庭,除了無法滿足心理支持與親密關係的需求,也面臨經濟窘迫的困境──無法領取低收補助,只因未盡照顧責任也並未同住的法定監護人名下有財產;又或者符合補助資格的家庭,卻因為缺乏金錢觀念、個人家庭因素等原因,使得這些孩子在求學階段便必須開始煩惱如何過活。
采蝶雖然提供三餐、住宿的基本生理與安全需求,但當這些孩子因為接觸外界環境而學會了抽菸、喝酒,增加了額外的開銷,便漸漸因為金錢與習慣而與球隊生活脫節,最終選擇退隊,從此走向不同的人生。
「他們也會覺得不公平,為什麼自己的家庭是這樣,心裡一直不平衡,最後自暴自棄,整個人生都不要了。」面對家庭問題,這些孩子可能選擇以偏差行為來適應對原生家庭的缺憾。陳執信感嘆,當孩子執意出走時,沒有監護權的他,無力更無權留下孩子。面對離開的孩子,陳執信雖明白這並非代表結束,卻憂心他們會在某處獨自面對並重複未解決的問題。
慈父與嚴師何以兼顧?
這些叛逆行為,其實也呼應了他們對於原生家庭缺憾的自我防衛。陳執信明白,這些受傷的孩子需要長時間的陪伴與關懷。面對他們心中的傷痕,更是需要顧及孩子的自尊。然而,身兼教練與陪伴者的雙重身份,陳執信面臨了很大的角色衝突。
「在球場,要求本來就會比較嚴厲,他們就會覺得,又沒有人是真的關心我,教練也只是一天到晚管我、罵我,不是真的關心我。」在球場,教練就是權威的象徵,必須時時督促著球員體能訓練、正確動作與姿勢。但在球場之外,陳執信努力扮演父親的角色,他努力照顧並且疼惜每個孩子,為他們下廚、接送、注意每個人的需求,一路拉拔著他們長大,這些都已超出一般球隊教練的工作。
一路看著小野鹿成長,陳執信也將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般疼愛,盼望他們能夠在采蝶找回家庭的溫暖。然而,在教練與父親兩者角色的拉扯下,陳執信說,要完全轉換成父親的角色,真的不容易,「因為你一嚴厲,孩子就會跟你畫界線,你就沒辦法真正觸碰到他們心裡的那一塊。他們會覺得,你就是我的教練,你不是我真正的親人。」
孩子心中對於親情的遺憾,同時也是陳執信在服務過程中最大的挑戰。陳執信除了向心理諮商、社會工作相關專業人員諮詢請教,理解創傷對孩子造成的影響,也理解不同生命經驗造就的差異性及心理防衛,「他們擔心我會用教練的方式去約束他們,心裡有什麼事情就不敢告訴我。所以我就會請志工姐姐們去跟他們聊天,他們願意說,我們才有辦法幫助他們。」
過去在鹿野基地時,雖然有志工人力支持,但隨著小野鹿的年紀增長、采蝶合作學校的變遷,過去長期陪伴小野鹿的志工們也因為畢業、工作及搬遷等因素,如今已無法與采蝶繼續維持緊密關係。當志願服務者無法再發揮長期陪伴的優勢,采蝶社工與心理相關人才不足的問題因此浮上檯面。
不同於兒童和成人,與青少年建立關係往往被視為具有高度挑戰性的事。青少年時期常被認為是充滿壓力與情緒的階段,因為他們面臨了來自生理、情緒、認知與社會等多重挑戰。也因此,來到臺北後,對於已邁入青少年時期的小野鹿們,最需要的不是重新組織志工人力,而是具有相關專業領域背景的社工與心理相關人員,陪伴他們一起渡過這個階段的發展與挑戰。
棒球之外的那些生活甘苦
「當教練沒有什麼別的,就是看著他們一路慢慢走來,真的幫助到這些弱勢孩子,讓他們的人生轉變。」這麼多年來,陳執信從未想過放棄。成立采蝶的幾年間,球隊來來去去了許多位教練,唯有陳執信,從花蓮到臺東、臺東到臺北,這段長達 10 餘年的陪伴之路,他始終未曾缺席。
回想起初次與小野鹿們的相遇,自己還需要為他們買菜下廚,如今來到臺北的他們已漸漸能獨當一面、照料自己的生活,甚至貼心的為陳執信分擔下廚工作。看見孩子們從活潑調皮到成熟穩重、從打打鬧鬧到團結一致,便是陳執信持續堅持下去的動力。
采蝶自去年與稻江商職合作而將球隊遷移至臺北後,除了兼顧課業與球隊訓練,學校也提供「產學合作」管道,安排假日讓小野鹿們到簽約廠商實習工讀,期望藉此培養他們的第二專長,同時也為他們搭起另一座與社會接觸的橋樑。
新的城市,對於小野鹿們而言,新鮮而有趣。然而,對於即將屆滿退休年齡的陳執信來說,卻難免掛念遠在東部的父母與太太,家人們也希望他能夠早日退休回到東部家鄉。「雖然我自己在臺北也住不習慣,身體、年紀到了,有時候當然也會累。但我捨不得放下這些孩子,我希望自己至少帶他們到高中畢業。」
要找到下一位教練接手,誠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同於一般球隊,采蝶想傳遞的不只是棒球的技術,更多的是陪伴與支持。因此在采蝶,教練必須肩負的工作與責任,比起一般教練來得更沉重。
「沒有人像我這樣傻傻的,真的要有熱忱,而且你的生活必須是穩定的。」一路拉拔著小野鹿們從小學到高中,陳執信明白,這份教練工作更需要的不是專精的球技,而是對偏鄉原民兒少服務的熱忱。
此外,采蝶長年的經費來源,雖有兩位董事長熱心支援,但收入仍不足以負擔整個協會的運作。經濟的考量,也成為難以找到下一位教練的一大原因。
九局下半,擊出人生全壘打
「球隊要繼續生存下去,必須有新的模式出來,不然可能 3 、5 年後沒經費,就收起來了。」除了教練接棒的困境,經營一支球隊,耗損率極高的球具、比賽報名及住宿等費用,都是必須大量支出的成本。經營模式的轉型,成為采蝶現階段的重要課題之一。
采蝶成立之初,便與東部當地的農民合作,由農民提供天然無毒的農產品、采蝶提供銷售平臺,所得則回饋給農民和球隊,兩者形成互惠的社會企業模式。然而近年社企潮流興盛,行銷方式日漸多元,競爭也越來越大,采蝶也因為缺乏資源,而在產業經營上逐漸沒落。
「經營方式改變了,我們現在也有想要找人來從事這些,但經費還是個問題。」陳執信說,維持長久的經營是采蝶的目標,也是現階段的關鍵。
走過十餘年,儘管未來發展遭遇困境,但將一生都奉獻給棒球的陳執信,對於待在采蝶的日子深感榮幸。對他而言,能夠參與關懷東部弱勢原民兒少,以及從事偏鄉棒球與教育議題,已是他一生的福氣。棒球改變了陳執信的一生,而他也用棒球回饋了他的家鄉。
來到九局下半,陳執信最大的希望便是翻轉這些小野鹿的人生,相信在可預見的將來,小野鹿們也將帶著這份溫暖與信念,為更多孩子開啟新的人生篇章。
延伸閱讀:
1. 用程式設計,給偏鄉孩子一堂生命教育課/專訪蘇文鈺教授
2. 【社福的城鄉差距】1. 偏鄉留不住人才,工作者的酸苦日常
3. 臺東書屋接班人陳彥翰:「老爸,你留下的絕不會枉然,但我們能完成的必定不同」/孩子的書屋週年追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