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網路兒童性誘騙(上):利用信任與數位工具的犯罪行為

撰文/徐思寧 繪本《蝴蝶朵朵》繪者
首圖/取自 Sai Mr. @ flickr, CC BY-ND 2.0

數位科技急速發展,網路平臺、社交媒體的普及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模式和距離,為我們生活帶來很多方便,數位空間更成為現今兒童及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

兒童及青少年除了透過數位科技取得各種資訊,更會利用社交媒體建立他們的人際社交網絡。然而,網路空間及社交媒體的出現,同時也帶來兒童性誘騙兒童性侵害的新危機。

圖/yanyiyi @ flickr, CC BY-ND 2.0

兒童性誘騙是性侵加害者製造機會對兒童進行性侵犯、避免性侵被發現的一種犯罪手段。兒童性誘騙通常會經歷數個階段:

  1. 製造機會與兒童及其父母建立友好關係,取得信任;
  2. 經營情感連結,建立特別關係,並開始孤立孩子
  3. 慢慢增加身體觸碰,測試兒童的反應;
  4. 性化(sexualized)雙方關係,把互動漸漸提升至性侵犯的行為;
  5. 控制小孩對侵害的事情保密。

網路加速兒童性誘騙進程,社交媒體恐成犯罪工具

過往兒童性誘騙的歷程,加害者需要製造與兒童面對面接觸的機會。隨著網路及智慧電話的普及,這些數位科技已在改變兒童性侵加害人的犯案手段。不少兒童性侵加害者利用智慧電話、電腦等各種數位媒介,例如電子郵件、簡訊、網路社交平臺及網路論壇作為工具,進行「網路兒童性誘騙」。

Photo by Stephen Phillips – Hostreviews.co.uk on Unsplash

研究指出「網路兒童性誘騙」的歷程,往往比面對面發生的性誘騙快速。加害者與兒童之間的「性」對話,很容易在非常短的時間内急速升溫。而網路活動的形式,以及持續出現的新興應用程式,使偵查及預防兒童性誘騙變得不容易。不過在某些情況下,數位互動的紀錄也可能成為檢控官對加害者起訴的證據。

「網路」上的兒童性誘騙行為,普遍會經歷以下階段:

1. 利用關注與關愛,快速建立緊密關係

兒童性侵加害者運用通訊應用程式,如臉書、Line、Instagram、Whatsapp、Twitter 等,持續頻繁的向兒童及家長以訊息聯繫,建立親密及信任關係。不少加害者會利用兒童或青少年獨處的時間,與他們在線上密集的交換訊息、照片及影片,關注他們的生活,表達關愛的情感,營造與兒童親密及特別的關係。

Photo by Rachit Tank on Unsplash

2. 傳送「性」意涵的照片與情色短訊

基於大部分社交媒體及網路平臺均提供用戶保有隱私的對話、傳送照片及影片、私人即時視訊等功能,形成加害者進行性誘騙的有利條件。

加害者利用這些數位媒體,發送有性暗示的訊息給孩子,大量談論有關「性」的內容。這些具有「性」或「情慾」意涵的短訊,也稱為「情色短訊」(sexting)。加害者以大量的情慾對話或互傳裸照來減少孩子對性的敏感度及抗拒,把成人與兒童間充滿性意涵的互動正常化。

3. 從網上開始「性化」互動,誘導見面

加害者會慢慢對目標兒童或青少年施加情感壓力,極力邀約見面,嘗試進一步性化兩人的互動。除了情色短訊,加害者還可能利用社交媒體與兒童交換裸照、引導孩子拍攝色情照片、引導孩子在視訊及直播期間脫衣服、自慰、進行網路性行為(cybersex),甚至極力邀請孩子「與網友見面」,並在見面時引導或強迫孩子發生性行為。

Photo by Luke van Zyl on Unsplash

4. 透過性勒索或情緒操控,使受害者保持沉默

數位科技也成為性侵加害者在兒童性誘騙後期,維持受害者保密的工具。加害者可能持續透過社交媒體的訊息,操控受害兒童的情感,引導孩子保密兩人的關係。

此外,加害者也可能利用兩人互動期間取得的裸照、色情照片或影片,對受害的孩子甚至他們的家長進行「性勒索」(sextortion),也就是加害人以威脅公開對方的裸照或色情照片等方式,換取更多的色情照片、性互動或金錢等的勒索行為。

Photo by Luke van Zyl on Unsplash

澳洲雪梨一所舞蹈學校的主管就曾大量使用簡訊、臉書的訊息及即時通話,向多位舞蹈中心的學生及家長進行性誘騙。警方找到這位主管與校內一對姐妹和她們的母親持有的訊息,發現其中多達千則色情訊息、照片及影片。

這位母親表示,這位主管曾答應栽培她的 2 位孩子成為舞蹈之星,要求她拍攝孩子的色情照片及影片給他。舞蹈學校的主管在取得孩子的色情照片後,便以這些照片威脅摧毀這位母親及 2 名孩子,要求這位母親傳更多孩子的色情照片給他。

以信任關係為基礎的誘騙

網路空間大大增加了性侵加害者尋找目標兒童的機會。加害者利用網路匿名、不受地點時間限制的特性,隱藏自己的身分,以虛假的性別、年齡或職業,在不同的網路平臺尋找目標,成為孩子的網友,建立與兒童的信任關係,進行兒童性誘騙。

圖/Jay Hsu @ flickr, CC BY-NC-ND 2.0

而在真實世界中認識兒童的加害者,則利用各種社交媒體等應用程式,了解目標兒童的生活及喜好,與目標兒童快速建立親密互動,並透過簡訊或訊息展開具有「性」意涵的對話,測試兒童的反應。

網路模糊了陌生人及熟人的定義,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兒童及青少年更難在短時間內判斷對方是否可以信任。澳洲一位女孩在一場體育活動中認識了一位志工,後來這位志工透過電話及社交平臺持續發送訊息給她,並跟她訴說個人婚姻生活遇到的困難。這位志工更邀請女孩出席家庭聚會,介紹她認識自己的兒子。後來卻性侵了這位女孩。

由此可見,兒童性誘騙是一種利用信任的犯行,加害人利用數位科技,操弄兒童對人的信任。


接下篇:
認識網路兒童性誘騙(下):哪些數位科技的風險較高?如何陪伴孩子使用網路?
延伸閱讀:

1. 南韓 N 號房再現網路未成年性剝削,7 個你必須了解的犯罪模式與防範重點
2. 【看見孩子】專題:網路影像背後,那些真實遭性虐的孩子
3. 線上孩童性影像全球氾濫:75% 由父母親友施虐或拍攝,長大後持續受虐或成施虐者
4. 懸崖上的小網紅:父母公開曬娃、小孩網安意識不足、直播平臺欠缺自律,釣出戀童犯罪者與龐大商機
5. 線上孩童性影像市場化、產業化,持有未成年性影像即屬犯罪


原文「網路兒童性誘騙:隱藏在數位空間的犯罪行為」刊載於部落格貓獅子工作室:給安娜的信,Right Plus 獲授權轉載。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Right Plus 編輯部
Right Plus 編輯部

2019 年 6 月出生,熱愛海洋和貓,喜歡親近友善又創新的朋友,但也支持必須不友善才能往前衝的人、願意理解因為太辛苦而無法友善的人。

每天都想為世界增加一點正能量,但也無懼直視深淵。努力用文字紀錄社會百態,持續在正確、正常與右翼的 Right 之外,尋找 Plus 的思考與選擇。

文章: 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