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哥一直說同事在他飯菜裡下毒,該怎麼辦?」/精神疾病照顧問答

編按: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在 2015 年成立了「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秉持「以家人陪伴家人,由照顧者接聽照顧者」理念,由一群資深照顧者接聽電話,提供家屬討論與抒發空間,是民間少數專為精神疾病親友設立的支持專線。

本文為接線小組家屬們整理出的問答集〈照顧者 Q&A〉系列之一,以照顧者視角分享家屬面對親友的異常言行時,該如何應對。


文/謝宜恩、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接線小組家屬夥伴

Q: 「最近哥哥說同事在他飯菜裡下毒,所以他都不在公司吃午餐,還說主管在他手機裡裝了竊聽器監控他,他很生氣,但在辦公室也敢怒不敢言,所以回家都會一直跟我說這些⋯⋯但其實我聽了覺得很奇怪,這些事情怎麼可能發生,他是不是有被害妄想?我該怎麼辦?」

這確實是很艱難的情況,在專線的接線小組討論中,在這種處境下家屬其實會半信半疑、不知道要不要相信他說的話,也不知道怎麼應對或回應。當這種狀態重複出現時,可能會開始覺得厭煩、也會開始擔心他是不是有問題。

專線的夥伴們在交流討論後,認為有些可以嘗試的方向,整理出幾個原則與方法與大家分享。

1. 不管是不是事實、有沒有生病,先接住對方的情緒、觀察症狀背後的生活關聯

在心理衛生知識相對普及的現代,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有許多「醫療的觀點」,因此當我們遇到與平常不同的行為時,很容易快速聯想到「病」或「症狀」。

「這都是你自己幻想出來的,根本沒這回事,你生病了,要去看醫生阿!」

Photo by Emily Morter on Unsplash

但其實在尚未就醫與診斷之前,我們很難說這些讓我們擔心的狀態是精神疾病、失智、壓力中的反應還是個性。即使是精神疾病,每個人表現出來的「症狀」也都有所不同,有些人會懷疑自己的錢被偷、有些人覺得鄰居一直在說自己壞話,有些人會覺得學校老師要害他。

我們相信這些「症狀」都不僅僅是「症狀」,而是當事人在那些時刻無法用語言傳達的事。當然,聽到別人有幻聽或妄想時,每個人都會很緊張,因為那是我們不熟悉的事,這很直覺,並不奇怪。只是有時候,因為聽到荒誕的描述,我們會急著跟家人解釋,想讓他有「病識感」,讓他知道這些「不是真的」。

這樣的討論方式可能會讓我們的家人覺得很孤單、被指責,甚至對於不被相信感到生氣或沮喪。

其實,不論此時我們的家人是不是真的「病了」,在這些時刻他口中的事件是不是真正存在,這些可能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為這些情節與狀況對當時的他來說都相當真實。

Photo by Jon Tyson on Unsplash

如果我們可以放慢一點,不要這麼急著歸類,而是在聽見或真正看見那些奇怪的話語和動作後,試著了解有沒有什麼其他對他來說重要的東西,或許可以更了解為什麼發生這些事。

也因此,我們可以先慢一點,先不要輕易就認定家人生病了。可以先想想看幾個問題──

「他以前是這樣的嗎?是不是本來就很容易擔心跟起疑心,還是這 1、2 個月有明顯不同?」

「他說在學校被欺負,是真的在人際關係上有困難,還是他想像的?」

我們可以先試著去接住他的情緒,像是:「你說那個路人要害你,那感覺應該很害怕吧?」或是「如果覺得大家都要對付你,一定感覺又生氣又委屈吼~」

讓他知道我們在意他的心情,關心他的擔心,先成為夥伴,建立信任關係,站在同一陣線。先有好的經驗,才有機會討論下一步可以怎麼一起想辦法。

Photo by Nijwam Swargiary on Unsplash

我們也可以跟家人說:「你覺得那個路人要害你,你觀察到什麼?你在害怕什麼?」讓他多說一點這些心情與「妄想」的連結,因為這個「症狀」也許反應的是他對於經濟的焦慮、對於人際關係的害怕,或其他跟他此刻生活有關的重大細節。

2. 在他的世界裡,提出新的可能與選項

在靠近心情、理解背景、有了信任的前提之後,我們可以試著去提出觀察,像是:「你說水塔被下毒,但我跟媽媽喝起來都覺得味道沒有改變欸,好像跟你的經驗不太一樣,你怎麼想呢?」

我們不是要去否認或爭論他的「真實」,而是增加新的可能性跟選項,提出我們的觀察,先讓我們跟他有方法可以連結,再讓雙方去核對、思考為何有這樣的差異,讓家人有機會看見不同的判斷,回頭檢視自己的狀況。

Photo by Vladislav Babienko on Unsplash

通常讓我們擔心的,都是「行為」,像是家人因為太害怕所以不出門、不吃飯、不睡覺,或是甚至可能與其他人產生衝突。

這時我們可以試著問問他:「這些做法會不會讓你不舒服?」進而去討論有沒有其他方式可以稍微緩和,卻又能讓他防範「被害」。

這時,我們可以和家人一起討論一些不同的選擇,像是「你覺得那個公司的人在你飯菜裡下毒?那你會怎麼防範?不吃飯也不是辦法,還是我們以後從家裡帶便當?」或是「你說樓上鄰居都一直故意吵你讓你睡不好,看你這樣白天精神不好我也好心疼,要不要去醫院請醫生開助眠藥,讓你睡得好一點?」

Background photo created by freepik – www.freepik.com

3. 鼓勵就醫,但不過度期待、保持討論

在嘗試不同的方法後,如果真的有需要,可以鼓勵家人就醫,跟醫生討論。但我們也要記著,「診斷」不是目的,「人」才是目的。重點不在於我們的家人是不是「病人」,因為診斷的意義在於後續的治療,看醫生的目的在於找到協助受苦當事人的方法。醫療有它的幫助,但也有它的限制。

藥物或許可以幫忙改善情緒、減少幻覺,諮商與治療或許能協助當事人整理生命故事、找到新的詮釋或因應方式,但是不是看了醫生就能解決所有狀況、就醫後是不是就不再會有妄想,都因人而異,可以隨時與醫生和家人保持討論。

身處照顧與陪伴的位置很不容易,很多情況瞬息萬變,我們也只能見招拆招。病與陪病都受苦,希望我們能在這條難受的路上,與彼此同行。

Heart photo created by freepik – www.freepik.com

最後分享一段照顧者家屬的小故事──

我奶奶有一次摔倒,髖關節開刀住院,那陣子她會半夜不睡覺,說有大隻雞、有四腳仔(青蛙)還有 2 條長長的東西在她床邊,也會指著天花板說看到神明,然後用被約束的手拜拜,說希望神明保佑她的腳好起來,等她痊癒會帶著水果去拜拜。那幾個晚上奶奶都會問我有沒有看到王爺公在那裡看我們,但我什麼都沒看到。

有一天,我趴在病床旁問奶奶雞長什麼樣子、在哪裡,神明說什麼之類的,後來也跟奶奶說她看到的這些我都看不到,可能會需要她描述給我聽。那天晚上奶奶說了很多,也一臉神奇的說真有趣,怎麼只有她看得到。

到後來半夜 4 點,奶奶還是一直不睡覺,一直說有青蛙在旁邊,我就下定決心,帶著一個塑膠袋,在病床尾「抓了一隻青蛙」,說要拿出去丟,走到隔壁垃圾間丟完回來後奶奶問我把青蛙放去哪,我回「抓到外面放生了」,當時奶奶還罵我笨,說如果青蛙跑掉怎麼辦。但後來奶奶就終於睡了,我也終於可以休息一下。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 陪伴照顧者走過生命幽谷
電話:02-2230-8830(來電者支付市話通話費用)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13:30-20:30
服務對象:精神疾病經驗者的家人或朋友
Facebook 粉絲團「瘋靡」& 部落格


延伸閱讀:
1. 貧窮人的臺北 2:這就是我看到的世界,哪裡奇怪了?
2. 精神病友按時服藥就好?新店隨機殺人案,政府沒說的話
3. 《我們與惡的距離》金鐘大獎後,廣大的思聰與思悅們能得到足夠的支持嗎?
4. 「心理社會障礙」的友善轉向:從愛心援助、醫療介入到爭取平等的權利
5. 全臺 3.4 萬嚴重精障家庭,僅不足百位訪視員進行短期追蹤


原文〈照顧者 Q&A〉他說有人要害他,怎麼辦?刊載於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部落格,Right Plus 獲授權編整後刊出。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Right Plus 編輯部
Right Plus 編輯部

2019 年 6 月出生,熱愛海洋和貓,喜歡親近友善又創新的朋友,但也支持必須不友善才能往前衝的人、願意理解因為太辛苦而無法友善的人。

每天都想為世界增加一點正能量,但也無懼直視深淵。努力用文字紀錄社會百態,持續在正確、正常與右翼的 Right 之外,尋找 Plus 的思考與選擇。

文章: 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