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譯精神失序者與自我的「異」與「非異」/《屋簷下的交會》
編按:精神失序,對一個人、對一個家,會產生什麼影響?游擊文化於 8 月初出版了《屋簷下的交會》 一書,作者任依島是一名資深社區關懷訪視員,他將多年的與精神失序者及其家屬在屋簷下相遇的生命故事集結成書,當中有精神失序者遭受社會排除的苦痛,有家屬的掙扎、糾結、衝突與無奈,也有從人性深處發出的幽微光輝。本篇為作者任依島的新書序言。
撰文/任依島 現任社區關懷訪視員
精神疾病的英文為「mental disorder」,直譯即為精神失序,我認為「失序」一詞更貼近這些人的主觀經驗,也意涵著一旦被診斷為精神疾病,生活、職業與家庭可能面臨失序的困境,因此本書以精神失序者來泛稱這樣的一群人,但文字書寫有時為求通順,偶爾會交雜使用精神疾病之字詞。
誠如書名「屋簷下的交會」,直顯社區關懷訪視工作的特性,我的工作乃是踏入精神失序者的家裡,與其及家屬互動,謂之「家訪」,我的職稱是「社區關懷訪視員」(以下簡稱社關員)。
我認為社區精神工作入家服務的性質,具備 3 項特性:
1. 場域/空間:有別於一般印象中,精神失序者多半居處於醫院或療養院,被動接受醫護人員治療照護,社關員主動踏入精神失序者的家,走近他們生活的場域進行關懷訪視。
2. 觀看的距離與角色:家訪的特性,讓我能近距離凝視他們的日常生活,當然也包括受苦經驗,因而得以臨近他們的生活世界。但我的角色不是醫者,也不是旁觀者,說凝視也不盡然正確,我的工作必須聆聽與接應對方的話語跟情緒,或可濃縮為「聽故事」。
3. 精神失序者的內在世界:我服務的精神失序者,曾經或正在經歷他人以瘋癲、狂亂、躁狂、怪異、非理性、超現實、不可思議、難以理解為名的症狀,或可稱之為內在世界。我的工作不是處理症狀,而是與遭受這些經驗所苦的服務對象一起工作。聆聽他們的故事只是我們在屋簷下交會的起點,陪伴才是真正的旅程。
上述 3 點特性,我歸結為一個「異」字,異就是他者、不同的,是中性語。他人的家,他人的生活經驗,他人的內在世界,皆是我不熟悉的,所以是「異」。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加上我從他們身上聽來的故事,皆環繞著「異」。
透過轉譯,理解相異的生活世界
在工作現場,精神失序者與家屬的生命經驗或繁複的情感,不時朝向我直面而來或迂迴繞行。這些由他們的話語、表情乃至於身體流瀉出來的總總,輕巧的從電腦制式紀錄裡逃竄出來,越過主機板,穿過螢幕,遊蕩在我心間。
這些難以直抒胸臆的東西,並非如他人對這份工作想像的,全然是負面經驗或負能量,有的也難以工具理性去辨識與命名,甚至也不是透過跟同儕、督導討論,就可以疏通的議題。當它們徘徊不去、漫流無形、騷動不安最終化為欲望靈體時,我只好書寫為文字,暫且將之收束定形。
因此起初的文字是為自己而寫,既是寫給我看的,也在於填補自己書寫的欲望。書寫之後,衍生分享與被觀看的欲望,於是我時不時將自己寫的東西張貼在社群介面上,篇幅不長,至多 1000 字,僅限朋友閱讀,漸漸的收到朋友的回饋與鼓勵。後來獲得出版青睞,確定朝著成書的方向創作時,轉而想要寫給一群不認識我、不認識精神疾病、不認識精神失序者,更不認識精神失序者家屬的大眾所閱讀。
自此,轉向面對大眾,書寫不再是私我、小眾的範圍,而承載了公共性。於是源自工作現場的「異」,對不在現場,以及不熟悉精神失序者相關議題的他者(社會大眾)就更是「異」了,此時就需要轉「譯」與傳「譯」。我扮演的正是這樣一個角色,以文字為介面的轉譯與傳譯,透過再書寫,讓大眾理解他們的「異」與「非異」。
社區精神失序者與家屬的生命經驗,是寫作的素材之一,但本書不是小說創作,也非報導文學,故未強調人物的深刻描繪,也不著重生命故事的如實再現。這些人的故事雖然與精神疾病有關,但其生活與受苦經驗,總是透過默會的人情義理、疾病與醫療、制度與結構、文化與社會等底片顯現為影。而我做的,只是捕捉這些影像,並轉化為有主題、有組織的文字。
自我與他者的不斷互動
本書多數的文章是以 2 至 4 則的故事為基底,由此映照出一個核心主題並加以討論。全書分為 3 個篇章:第 1 篇為精神失序者的日常,第 2 篇描繪的是精神失序者家屬的陪病生活,第 3 篇寫社關員是誰、我們的工作性質為何,以及我對制度的省思與批判,當然也寫我和精神失序者及家屬相遇的經驗與反思。
由於寫作本意不在於單純呈現或詮釋他/她們的生命經驗,因此除了筆下人物化名是基本的保護措施與倫理外,所有的原型故事皆加以改編,改編後也許仍會讓某些讀者以為是自己聽過的故事,猜想總是難免,好奇真假也是人類天性,但我更希望讀者可以當作是臺灣的現代寓言來閱讀。特別要說明的是,少數幾篇內容較長且較具體的故事,當中的原型人物是我在書寫時,仍在服務的民眾,動筆前皆徵求他們的同意,且將初稿交由他們閱讀,也都告知文章會出版成書,但我仍會斟酌修改。
在臺灣,精神失序者與家屬受汙名之累甚鉅,為避免讀者搜尋網路相關資訊,而逕自將書中人物或家庭對號入座,故採用筆名,但對書寫內容之批評指教,仍由我承擔與負責。
這本書的出版,首先要感謝藍士博的推坑,謝謝你提出這個邀請,認為我平常在網路上關於工作的書寫,值得讓更多人看見。雖然我並未馬上接受,但諮詢過主管、同事與友人後,原先的擔心有了可以處理的方式,才敢承接這個挑戰。
謝謝最早鼓勵我持續書寫的朋友,謝謝在生大病期間陪伴我的前女友琪、室友與眾多親朋好友。也要謝謝富有耐心與專業的編輯晏甄,陪我一篇一篇閱讀猶如粗胚的初稿,跟我討論心得及待改進之處。謝謝約拿單的插畫,替文章加添美麗形影,還要謝謝成田宙路之先生慷慨提供畫作,以及朱淑端小姐居中協助,讓本書得以擁有一個充滿溫度的封面插圖。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要謝謝我在社區精神工作真正的老師──所有與我在屋簷下交會的服務對象與家屬,是您們的日常寫下了這本書的第一個字,是您們的苦難轉化為第一個詞,是您們的淚滴連成了第一句話,是您們請我入內的家門譜出了第一篇文章及之後的字字句句,再次謝謝您們。
誠摯邀請您翻開正文第一頁,當您讀完最後一頁,若覺得文章還不難看,又無意間對精神失序者與家屬的生活世界,有多一點點的理解,那麼本書寫作出版的意圖就算初步達成。如果還有其他收穫,絕對是您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