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 3.4 萬嚴重精障家庭,僅不足百位訪視員進行短期追蹤

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臺北市康復之友協會臺北市心生活協會等精障社群平臺團體,於今(17)日上午 10 點於慕哲咖啡舉辦「社關進不去,精障家庭出不來」記者會,強調全臺目前僅 96 名社區關懷訪視員(以下簡稱「社關員」),卻得追蹤 3.4 萬個需求複雜的精神障礙家庭,人力比高達 1:350。團體們因此於會中聯合提出 4 大訴求——

訴求一:長期服務,導入資源建立關係

伊甸基金會社工郭可盼表示,「社區關懷訪視員」是目前全臺唯一針對精神障礙者的入家服務。2006 年衛福部針對家庭中不願就醫、畏懼走入社會、自我封閉、無病識感的精神障礙者,由各縣市衛生局或承辦單位招募心理、護理、社工專業人士,成為一年一聘的約聘雇社區關懷訪視員,進行入家訪視。因為社區中原本佈建的精障服務據點與醫療院所即使服務再好,但需求者不願走出家門,據點也無法發揮作用,此時只能靠社關員主動進入家庭中,與家庭成員和精障者建立關係。

「在精神障礙領域,衛福部撥款給醫療系統和社區的比例是 10:1,也就是社區可獲得的資源只有醫療資源的 1/10。因為大家想到精神疾病,都只覺得需要吃藥、治療。當然醫療是可以減緩症狀,但沒辦法處理他們在人際與家庭間的衝突,以及自我隔離與社交恐慌。吃藥並不是精障者的全部,『生活』才是。他們需要面對人群、與人交流、建立關係、需要踏出家門,這些都是醫療體系辦不到的。」郭可盼說。

年近半百的小美(化名)阿姨是伊甸基金會「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的志工媽媽,她 20 歲出頭的兒子 5 年前罹患思覺失調症,從此中斷學業,將自己深鎖在房中,拒絕開口。小美阿姨落淚表示:「醫院是有所謂的『出訪服務』,可是要醫護人員到家裡,對他們來說似乎很浪費時間。至少我感覺到的是這樣,往往都只是徒具形式。」

怪怪的 1
圖/伊甸基金會官網截圖

小美阿姨自己是護理人員出身,非常清楚即早就醫的重要性,但她費盡各種辦法,就是無法讓兒子走出家門:「我兒子生病 5 年,我不斷找衛生局、醫院等相關單位幫忙,始終沒有結果,最後都是不了了之。一直到 2 年前他在家裡和我們發生嚴重肢體衝突,才被強制就醫。但住院 2、3 個月,藥物治療效果也很不好。他現在還是成天把自己鎖在房裡,他的餐食我都得放在門口,然後趕緊離開,不然他不會開門拿飯。」

郭可盼表示,很多精障者不像小美阿姨的兒子一樣會跟旁人起衝突,因此也就沒有辦法強制其就醫:「曾有人跟我說,她姊姊已經 2 年沒洗澡了,明顯需要幫助,可是她不知該如何是好。很多照顧者也會來電表示,精障者已經到了每天懷疑自己被跟蹤、出現幻聽、幻覺等症狀,但因為沒有傷害別人、也沒有自我傷害,無法強制就醫,又否認自己需要幫助。像這種求助無門的情況,都需要社關員入家與精障者和家庭建立關係。」

「關係的建立需要長期培養,」曾任社關員的翻滾關訪員連線發言人潘亭妤說:「我曾經花了 10 個月,不斷的去按案家的門鈴。剛開始每次都會被趕跑,10 個月後,好不容易有一天,我在對講機裡跟精障者的媽媽聊了半小時,她才終於說:『妳要不要上來聊?』我們的關係才終於開展。」

小美阿姨與另一位精障家屬 Marine 都強調,她們的兒子都無法跟自己溝通,很希望專業的社關員能為他們破冰,讓兒子願意開口、願意就醫,甚至能認識其他同儕。小美阿姨說:「我兒子生病 5 年,我沒有接觸過任何社關員。」郭可昐也很無奈:「家屬們很需要社關員入家,社關員也想把服務品質提高,但即使雙方都有迫切的需求,卻被制度給阻隔了。」

社關員面對的另一個問題,是他們的約聘雇身分。郭可盼說:「一年一聘讓人不僅無法享有其他同事都有的員工福利,且在不確定明年還會不會續聘的狀況下,我們究竟能跟案家承諾什麼?能聯結什麼資源給他們?」

潘亭妤強調,資源的聯結是一件非常細緻的過程,必須先建立起信任關係與溝通機制,才能與案家共同討論哪些資源最符合家庭需求。這不是一個線性的進展過程,而是來來回回的討論與變動,很可能在轉介過程中案家發現這並非最適合的幫助,雙方又得再回頭來重新討論。即使順利接上了,例如為個案聯結到就業資源,但個案能否撐過剛開始就業的磨合期,以及克服之後的挫折,都需要追蹤。

也因此,在場的社關與伊甸工作者皆表示,以實務現場的需求和經驗來看,入家服務要真正起作用,至少需 2 年以上。然而目前社關員的平均服務時間卻因為人力短缺、案量負荷高,往往只能達到 5.7 個月,僅能做到短期介入與淺層服務,亦即最初步的評估與資源介紹。

怪怪的 2
圖/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提供
怪怪的 3
圖/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提供

訴求二、三:增聘人力,減少案量,提高服務頻率

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投入精障領域達 20 年,其社工組長趙心妤表示,其組織於今年選擇不再承接方案,因為儘管每季督考時,衛生局都肯認其細緻的服務品質,但另一方面卻又頻頻指出其案量未達標準(每人每月需達 35 案),102 年甚至決定要裁減社關員額,讓他們倍感挫敗。

「在這之前,我們針對每個有需要的家庭,每個月本來可以入家面訪 1-2 次,減員額後,每人每月要接 50 個家庭,不僅無法再面訪,一個月還僅有餘力打一次電話。雙方都有很大的困惑,不懂這樣的服務到底能提供什麼?」趙心妤說:「去年我們又再次面臨要被減員,從 6 個訪視員變成 3 個。社關員做得很不安心,也無法實質幫助家庭,後來終於決定不再承接。」

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主任廖福源表示:「理想的服務是 2 週一次,每月合理案量是每人 25 案。」但現行制度下顯然極難做到。甚且,衛福部自今年 1 月 1 日開始實施、為期 5 年的《106-110 年國民心理健康第二期計畫》中明白顯示,此計畫的人力與個案量比,是以 1:80 來計算。且即使如此,也需要 425 名社關員,與現行的 96 名差距甚遠。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長諶立中則於今日受訪時表示,明年開始將補充人力,預計再增加 100 名專做精障者服務的社關員。

訴求四、精神障礙者訪視服務與自殺防治訪視服務分開

除了人力比高達 1:350、針對一、二級嚴重精障者做訪視的社關員,另一種入家訪視員則是針對意圖自殺者的自殺關懷訪視員,人力比同樣高達 1:220(126 人:27908 自殺通報人次)。2014 年,因為精障者自殺比例高,再加之臺北市衛生局因預算不足、刪減自殺關懷訪視員人力,各縣市隨之跟進,使得社關員手上同時出現精障者訪視與自殺防治訪視業務,不僅每個人案量遽增,也耗盡社關員力氣。

怪怪的 4
圖/伊甸基金會提供

「自殺防治訪視是高強度的,就像急診室一樣;精障者家庭訪視則像是復健科,每天做一點點,是在生活中累積下來的陪伴。」潘亭妤表示:「訪視員原本就是情緒勞動很高的工作,現在每天要同時做這 2 種節奏天差地遠的事,真的大幅影響成效。後來我就發現,我在精障家庭中無法慢下來好好跟他們聊、了解他們的需要,但面對自殺個案時,也無法快速進入狀況、冷靜評估、為他們進行緊急資源聯結。」

根據伊甸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問卷顯示,有 87% 的社關員反對合併精神障礙與自殺防治訪視,因為「訪視規定不同,嚴重影響工作步調」、「專業不同,同步操作增加訪員負擔。」顯見人力的短缺與預算匱乏,已是刻不容緩的問題。


本文原刊載於公益交流站,於此收錄於原作者作品集中。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葉靜倫
葉靜倫

Right Plus 創辦人 & 總編輯。曾任出版社資深編輯、NGO 雜工、NPOst 主編,對書寫斤斤計較但錯字很多。除了文字沒有其他技能。

想當特務卻當了 10 年編輯,想養獅子卻養了一隻貓。相信智慧比外貌還重要,但離不開放大片。最喜歡善良的朋友,聰明的情人,以及各種溫柔的對待。

文章: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