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基1】屏基衛教、診療、照護一條龍服務,打擊失智症
我們以為人到老時都會遺忘所有的過去,反常的是,臺灣有超過 26 萬人,卻面臨過去難以遺忘,現在卻不斷忘掉,未來則伸手不見五指的痛苦中,此即所謂的「失智症」。
失智症絕對不是「正常老化」
臺灣即將於 2025 年邁入超高齡社會(65 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 20%),據衛福部委託臺灣失智症協會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全臺失智症患者推估已超過 26 萬人。然而,許多高風險患者及家屬,尤其是偏鄉地區對失智症卻依舊認識不足,當自己或家人出現「怪怪的」現象時,總以為這是「正常的老化」。然而,失智症絕非「正常老化」。
「失智症是腦部的疾病,腦部持續不斷累積有毒物質,造成萎縮,形成失智症。這是一個必須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疾病,愈早發現愈有好處。」屏東基督教醫院(屏基)神經內科主任詹智鈞醫師強調,失智症是一種「症候群」,其產生的原因各種各樣,症狀包括熟悉的事物突然變得陌生、個性或行為異常改變、空間感混亂而四處遊走、迷失、認知錯亂、妄想等,嚴重時甚至出現幻聽、幻覺、失語症、失禁、吞嚥困難等,當然,還有一般人最熟知的「失憶」。
「如果你今天忘記事情,之後可以自己想得起來,或者經由別人提醒後會覺得恍然大悟,那才是『正常』、健康的老化。但如果在別人提醒後還是完全沒有印象,甚至會跟別人爭辯,那就有些危險。」詹智鈞說。
失智症不是沒藥醫,是警覺低
在失智症的高風險患者中,有約 6 成會經確診後發現是阿茲海默氏症,屬於不可逆轉、無法治癒的疾病。
但這類患者如果及早發現,就能及早延緩與控制,其治療的重點在於對應症狀做處理,例如投藥改善認知功能,減少妄想及異常行為,讓性情趨於穩定;或者運用非藥物治療,如認知訓練減緩患者的認知功能退化,重新建立生活活動及秩序,並且也可以延緩入住照護機構的時間,提升其生活品質。
若確診後發現是由頭部外傷或其他疾病造成腦部受損所引起的失智症狀,例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族群,以及中風、憂鬱症(又稱為假性失智症)、心臟病、水腦症患者,甚至其他如甲狀腺、賀爾蒙、新陳代謝、腸胃疾病、營養素缺乏,或過量飲酒、吸毒、梅毒或其他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等,這類患者若及早發現,則更有可能以藥物或非藥物等治療,使其病情翻轉。
甚至有些長輩因為重聽而形成人際退縮,喪失與外界的溝通能力而逐漸自我封閉,導致多疑、妄想與隔絕等,只要了解原因,即可提早預防或及早治療。
不幸的是,失智症在偏鄉地區卻日益嚴重。「我們發現偏鄉地區的失智症人口數快速上升,因為大部分的工作人口都往城市移動,或者白天在外工作,很多長輩即使跟家人住在一起,因為彼此都對失智症缺乏警覺性,普遍被發現得較晚,愈晚治療效果愈差,家屬負擔愈重,形成惡性循環。」
詹智鈞說,過去屏基針對屏東地區展開失智認知問卷調查,發現半數以上的民眾不了解失智症,要不是覺得失智是正常的老化,就是覺得「反正沒藥醫」、「放著就好」。
深入社區,發掘潛在患者
也因此,2 年前,屏東基督教醫院與便利商店龍頭 7-11 合作啟動了「失智症整合照護服務」,針對偏鄉老人、失智長者打造一個整合性的服務平臺,將前後端的失智症衛教、防治、篩檢、確診、治療與後端的照顧服務串接。
屏基從前端開始,在各個社區與 7-11 店面舉辦「好鄰居健康教室」,進行失智症初篩、營養餐食與用藥安全等衛教,以此找出高風險患者後,提供醫療服務確診與定期診療,再轉介後端的長期照護,減輕照顧者壓力。如此補足了醫院僅止於篩檢與醫療、社政單位僅止於照顧、無法挖掘潛在患者、兩者之間斷裂的困難點。
7-11 因此成了前期尋找潛在高風險患者的關鍵據點之一。便利商店深入各個社區,幾乎是無所不在,也是一般人最不會「多想」的地方。到便利商店買東西,親切的屏基醫護人員會來跟你聊聊天,許多人就這樣「順其自然」的為自己或找家人來做了初期篩檢量表。一旦量表結果有異,屏基立刻展開後續追蹤。
7-11 也從前期的宣傳、廣告製作、店面據點提供、零錢捐的運作等一手包辦,平均一個月 1000 多萬的零錢捐款項全數投入屏基的服務計畫。
這個佳惠鄰里、著重預防、衛教與服務串接的計畫,如今已邁入第 3 年。至今年(106 年)2 月為止,「好鄰居健康教室」已經舉辦了 394 場,吸引超過 1.5 萬人參與,其中有 3568 人進行量表篩檢,找出 232 個潛在具有認知障礙的異常個案。
一站式記憶門診,省時又省事
除了 7-11,此計畫也在其他社區據點如老人活動中心、教會等地主動出擊,尋找高風險個案,甚至與在地診所合作、對各地區照服員培力,讓每個人都可以一起幫忙留意高風險的患者。
「有些人會掩飾、不想承受、非常抗拒,有些人會主動求助,有些人則是由家人說服來看醫生。因為每個人的狀況不同,我們必須在前期投注大量資源和心血,從衛教開始,宣導失智症的及早治療與預防。」詹智鈞說,初次填量表篩檢並不代表就是「確診」為失智症,還必須到門診做精密檢查才會知道,屏基因此設立了「記憶門診」。
記憶門診當然並非屏基獨創,臺大醫院、耕莘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等都有。但屏基的記憶門診可以讓患者在短時間內把所有的檢查做完、確診,形成一站式的服務。
「我爸爸有失智症,我們那時候跑其他醫院跑了好幾次,2 個月內必須請很多次假返家,帶爸爸看醫生。」深有所感的受訪民眾小慈說:「例如我從初診開始,醫生要我們去排照片子,隔 2 天再要我們去抽血,中間還要配合空腹,老人家沒注意,我們又跑了一趟抽血,然後再跑一趟看報告,再約另一天跟心理師做心理衡鑑等。來來回回花了很多心力。許多老人家如果自己不方便、沒有人催,在過程中就會直接放棄了。」
本文原刊載於公益交流站,於此收錄於原作者作品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