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沒有差距,思維才是距離:臺北人也難逃的數位落差/專訪胖卡計畫經理莊哲昀

「在我眼裡,城鄉之間沒有差距。」胖卡計畫專案經理莊哲昀說。

2008 年 5 月,一臺破舊的小貨卡載著單槍投影機、20 幾臺筆電和 3 個計畫人員顛簸上路,搖搖晃晃駛進大小鄉鎮和社福組織,做數位與科技運用教學,足跡遍及臺北的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肯納自閉症基金會、臺中甘霖基金會、南投基督教青年會、高雄華遠兒童服務中心、杉林金興社區、屏東自然文史保育協會、林邊永樂社區、東河原住民家庭婦女服務中心、臺東救星教養院……

小貨卡被取名為「胖卡」(Puncar),名字源自「麵包」的臺語發音(pun)及「車子」的英文(car),剛開始由臺灣數位文化協會創辦人徐挺耀東湊西湊拼出一臺車,過了 2 年才獲「聯合勸募」贊助,換來一臺胖卡 2.0 數位落差行動車(Puncar Action),稍微穩健的繼續它的環臺巡迴之旅,教授數位應用技巧。

臺北人也難逃的數位落差

僅管跑過這麼多鄉鎮,見過這麼多大、中、小型社福組織,在數位世界中,胖卡團隊眼裡卻始終沒有「城鄉差距」,只有「思維差距」。

「辦公室裡也有數位落差啊,」莊哲昀指著玻璃門後偌大的臺北辦公室,幾十個年輕人埋首劈啪打著電腦。「妳會用 Excel 嗎?會用到什麼程度?知道怎麼寫程式做統計嗎?圖表分析會做嗎?」

「要說距離嘛,我從市區開車走捷徑上山到部落,比走大路回到臺北還快了 2 倍,單以這車程來看,部落算『偏鄉』嗎?」莊哲昀說:「要說資源嘛,很多偏遠鄉鎮都被媒體炒作成明星災區,資源和捐款多到花不完,堆在那裡變倉庫,他們算『偏鄉』嗎?」

對胖卡來說,「城」與「鄉」只是兩種不同的生活型態,所謂的「數位落差」,其實無所不在,根本不分都市或鄉鎮。無論在哪裡,都有人手裡端著一臺電腦,卻只會用記事本和小畫家,上上臉書逛逛網路,一旦接觸到新的軟體或程式,就逃得遠遠的不想學。

數位應用真正的落差,其實是在「改變的意願」。

「妳信不信,中南部的小型 NPO,經常比臺北的大型 NPO 還來得願意改變。」

「怎麼說?」

「因為他們自認為資源匱乏,覺得自己有落差,所以很願意開啟對話,拉近距離,主動學習。反倒是大型 NPO 覺得自己資源豐富,不可能落後,不相信問題存在,僵化到不願意敞開心胸。」

需求是聊出來的

轉眼間,胖卡 2.0 今年已經 5 歲,跑過的鄉鎮從北到南、從西到東,看似到處蹲點、隨意服務,實則用心良苦。

「我們其實很挑點,因為很多時候並不是我們提供服務,別人就有義務要學。」莊哲昀說。鄉鎮地區總有自己的社群,包括社區發展協會、村里長、鄰里總幹事、在地學生團隊、地方政府的資訊志工等,有時候新社區剛起步,還顧不上數位發展,或者有嚴重的角力問題,無法團結溝通等,這些「沒有心力學」的地方,胖卡就會先擱置。

然而,即便是有心力、想學的人經常也不知道自己的需求在哪裡,想問問題也不知道從何問起,面對現成的服務一片茫然。「滑鼠、滾輪、視窗……這些基本的計算機概念許多人一輩子碰都沒碰過,根本不知道『學會了又怎樣』」。

莊哲昀(著格子上衣者)

也因此,「發現需求」成了胖卡的重大任務。但,如何發現呢?

「聊天啊。」莊哲昀笑說。

聊天是胖卡團隊的私房密技,也是區別胖卡和一般電腦、資訊公司的最大關鍵,讓胖卡從此僅此一家,別無分號。「我坐下來,會先問他:『如果你會架網站,你想用它來做什麼?』或者『你為什麼想學用臉書?有了臉書之後會怎麼樣?』『你想在網路上賣水果?那你有賣過露天水果嗎?為什麼覺得網路可以幫到你?』」手指快速滑過 Apple 筆電,莊哲昀邊說邊調出胖卡累積下來的種種故事。

「我來之前他做了什麼,我來之後他想做什麼,我走之後他想延續什麼,這是我最關心的 3 個問題。因為我們不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們是去解決問題的。

影片剪接、修片、架部落格、玩臉書、開社團頁,這些在許多人眼裡看來如此簡單、「難得恰到好處」的事,在某些人眼裡卻不只是「不會」,而是「不知道」。

「我教村裡的阿嬤用電腦掛號——我們最常一開始就教掛號,因為這跟老人家的生活緊密相關——教完之後她不一定馬上就學會,可是沒關係,最重要的是她終於知道『電腦這玩意兒是可以掛號的』。下一次她要看醫生,她就知道她可以再把這件事學會,或找人來幫她學會。」莊哲昀再三說:「操作可以忘,動機不能忘。」

發現需求就是找出動機,讓胖卡在退場後,對方還會一直繼續學下去,重覆使用。「讓它跟生活連結在一起,別讓它凌駕於你,它只是你的工具。」他補充笑說:「當然,我們會用有趣的方法激發他們繼續學下去,因為快樂教電腦是我們的使命。如果不好玩,我們自己也玩不下去。」

把工具放對,把對的事做好

利用工具來讓生活便利,這是所有領域的人都能思考的事,而不僅止於資訊專業背景的人,更不僅止於偏鄉或非營利組織。

人並不具備解決未知問題的能力,人只會解決已知的問題。因此主動去思考並樂於改變,是其中的關鍵。在數位落差的世界,從來就不以城鄉來區分。」莊哲昀說。

「硬要說的話,鄉村最大的弱點是留不住人,年輕人不願意待。」他嘆氣說:「我們去過的很多鄉鎮,都只剩下『還沒死去的人』和『還沒離開的人』。他們多數並不缺資源,外圍的企業或社福組織把電腦一臺臺送進去,拍拍照交差了事,走了之後卻沒人會操作。」

也因此,鄉鎮的時間有時候過得特別「慢」,不全然出自於文化與生活態度的差異,而是大家持續在用 30 年前的方法做事,別人動動手指幾秒間就能解決的事,很多地方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

沒有競爭因此成為鄉鎮的優勢也是弱勢。城市裡人滿為患,激烈競爭之下,時間就是金錢,每個人都想用最短的時間解決最多的事,學習「工具」的意願相對也就越高。在這種情況下,沒有競爭的地方除非自己樂於改變,否則難以注入活水。

「不過相對的,鄉鎮的人也比較不容易放棄。一旦聊開了、有感情了,大家成了朋友,通常都會乖乖學到底,按時出現。」莊哲昀笑說。

長久以來,胖卡的精神就是在幫助那些「幫助別人的人」,因為這些人都在「做對的事」,卻不知道如何「把對的事做好」。胖卡鎖定中小型非營利社福組織,希望透過數位工具教學來提升組織效率,把方便的東西放到適合的位置上,讓中小型組織都能衝過那改變的最後一哩路。

「非營利組織的人事變動很頻繁,再加上數位應用的提升是必須從高層下達指令、整個組織有決心一起改變的事,因此我們每次教學,都會要求上至主任下至助理,每個人都要一起學。」莊哲昀說:「在鄉鎮裡也一樣,整個社區的人一起懂、一起會,之後就可以互相學習,用同樣的思維相處工作。」

「每個組織邏輯不同,有時候要以『年』為單位來溝通。我們曾經幫老人送餐團體做統計表格,光這種表格就做過 8 種不同的版本,因為大家的需求都不一樣。但只要有耐心溝通,釐清問題,同伴之間互相影響,很容易就能讓效率大躍進。

雲端服務,每個人的基本數位智能

既然數位落差的世界不分城鄉,那麼想縮減距離,有什麼基本的技能非學不可?

「我想基本的要求就是把簡易的雲端服務用透徹吧。」莊哲昀想了想說:「Google drive、Dropbox、各種雲端服務。現在這個時代,人不應該只能在辦公室工作,遇到水淹辦公室、筆電震壞等意外,也不應該會丟失資料。」他說:「網路的來臨讓我們面臨生活型態的選擇,只要有一臺電腦和網路,你在哪裡都應該要能做想做的事。」


本文原刊載於公益交流站,於此收錄於原作者作品集中。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葉靜倫
葉靜倫

Right Plus 創辦人 & 總編輯。曾任出版社資深編輯、NGO 雜工、NPOst 主編,對書寫斤斤計較但錯字很多。除了文字沒有其他技能。

想當特務卻當了 10 年編輯,想養獅子卻養了一隻貓。相信智慧比外貌還重要,但離不開放大片。最喜歡善良的朋友,聰明的情人,以及各種溫柔的對待。

文章: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