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更多編輯精選文章

以兒少為中心的節目製作:從幕前到幕後、從創造到拍攝,都讓孩子當主角

單親媽媽存不到錢、債務滾大、補助撐不久,還有其他生活出路嗎?/【馴錢師財務諮詢室】

張雅晴/照單全收還是因地制宜?起源芬蘭的開放式對話,挪威、澳洲、英國怎麼做?

沉睡的失智資金:南韓失智長者資產達 154 兆,詐騙風險高、破壞經濟循環

小美/「狠心的媽媽」背後:我留不住你不是不愛你,是想給你更好的生活

勞動部、衛福部 7 月 29 日聯合召開記者會,推出 6 大配套措施因應「棄重擇輕」現象。包括建立「輕重分流重症優先」制度,重症案件優先審查處理;擴大重症多元免評資格,新增癌症 4 期患者、全癱無法下床者等 3 類對象;重症家庭國內承接移工列為最優先,並可跨業別承接。
熱浪讓人中暑,還凸顯氣候不平等。弱勢者往往生活在最易受熱傷害的處境,卻難以避暑自保。聯合國籲各國負起責任,不讓代價由弱勢買單。
立法院 7 月 18 日三讀通過《刑法》部分條文修正案,大幅加重虐童刑責,其中以凌虐方式殺害未滿 7 歲幼童者最重可判死刑,虐待致死亦可處死刑或無期徒刑。此次修法源於剴剴案等多起幼童受虐致死案件引發的社會關注,而出現要求加重刑責嚴懲虐童行為的呼聲。
消促會祕書長陳彥凱指出,10 年來已有超過 40 名消防員殉職,顯示相關政策錯誤。政府在 2023 年屏東明揚大火後,選擇修正《消防法》而非納入《職安法》來保障消防員職安,造成缺乏外部監督機制及職業醫學專業。
出養女兒時,我身邊的朋友、同事,甚至孩子的爸知道後,都很不能理解。他們說:「為什麼妳能這麽狠心,把孩子隨便送給不認識的人?」
看不見孩子的表情媽媽,就靠觸覺與聲音理解需求;行動不便的媽媽與視障伴侶分工。這些經驗並非「特例」,而是真實存在的多元育兒樣貌。
臺北市萬華區艋舺公園預計 6 月底啟動改建工程,將影響約 70 位無家者的居住安排。無家者聯盟等多個民間團體於 6 月 9 日召開記者會,批評臺北市政府原先承諾採分段施工以減緩衝擊,如今卻改為全面施工,恐釀成近年來規模最大的無家者迫遷事件。
臺灣投入身心障礙婚育服務的單位還不多,然而這些地方逐步建立起視障父母育兒指導、協助障礙媽媽做月子等服務,組成完整的支持網。
障礙女性在親職路上不只面對身體限制,也經常遭遇制度與社會的不理解。她們在陪伴孩子與尋求支持的過程中,逐步形塑屬於自己的母職樣貌與生活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