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更多編輯精選文章

吳學儒/從「手榴彈事件」出發:漢人社工如何在原民部落學習、進退、培養文化敏銳度?

張雅晴/走進國際性別現場:從紐約 NGO CSW 論壇,看不同國界的性別平權挑戰

東亞與歐洲照顧年會:打造社區照顧生活圈、正視長照成本上升與人力不足、保障移工

6個提問認識「微笑憂鬱症」:和憂鬱症有什麼不同?看起來很快樂,但內心很憂鬱?/《微笑憂鬱》

「以兒少為中心」的兒童節目如何製作?孩子的各種樣貌與悲喜,都值得被看見!

期盼原住民文化能納入原家中心轉型的內涵。如果破壞或否定原住民文化,使原住民不能表達、被忽略,這就是暴力;如果面對主流文化和政策,我們原住民社工只能適應,而否定自身文化,這就是權控。
原家中心轉型應聚焦於補充社會福利的不足,避免同化原住民族文化,為邊緣底層的原住民家庭/家族搭建支持網絡、連結資源,並透過文化轉譯角色,終止世代不利因素的延續,確保他們的聲音被聽見,權利得到保障。
唯有原民會和原住民夥伴們一起一起的協同努力,才能順利推進轉型,並實現既定目標—— 穩定發展原家中心的功能、提升原住民族社會工作的專業能力,並真正保障原住民族個人與集體的權利與福祉。
「原住民族家庭服務中心」以原住民族為服務對象發展 26 年,即將在明年納入社安網計畫。原民會提出轉型計畫,卻忽視原家中心的族群工作特性,單向要求轉型為社福中心,更拒絕和工作者溝通。
原家中心介於部落與國家之間,不只執行個案服務,更職守推動族群、部落等集體性的文化社會工作。原家中心無法和社安網內的社福中心彼此協力、互補服務,反被吸納為同類型單位時,會發生什麼事?
朱冠蓁說,城市暗藏著貧窮者的付出、跟他們曾經的榮光,但他們從未被記得。「我們要不斷地說、一直說,直到他們生命的脈絡也被寫進歷史,直到每個人都能抬頭挺胸地說—— 我也擁有這座城市。」
如果你也對原住民名字有點好奇,不太確定他們為何如此堅持,【和國家討回我的名字】系列專題,能陪你一起回首過去、記錄現在,也思考未來。
修法後,原住民可以依法在身分證上單列族名,然而無論是恢復傳統族名還是漢姓漢名,都只能修改一次。如果爸媽來自不同族,甚至要依循戶政單位制式的命名方式,這些都可能限制原住民的文化認同。
從國際審查報告,到政府與民間回應國際委員的提問現場,雙方對各族群的處境描述大不相同。十幾個原住民族團體、移工工會、人權團體等,因此在會後另行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正視國際委員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