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ICE

看更多編輯精選文章

走出社會救助法之外:長期靠補助「安貧」還不夠,民間如何協助家庭「脫貧」自立?/馴錢師脫貧研討會

1980 年,與窮人權益密切相關的《社會救助法》正式立法,歷經數次修法後,逐漸從單純的經濟補助,開始納入脫貧相關條文。但隨著貧窮成因日益多元且複雜,現行法規中的脫貧措施仍顯不足,加上第一線社工也面臨到財務知能有限,難以有效跟家庭談「錢」等困境。

長期關注家庭經濟議題,並與政府和 NPO 等實務工作者合作的馴錢師財商研究中心,今年 6 月在北中南三地舉辦「社救法外的脫貧賦能」研討會,邀集政府、實務界與學界,共同聚焦討論弱勢家庭的「脫貧」。會中從社救法的現況與限制出發,進一步討論急難救助、債務協助經驗,及社工介入家庭經濟議題時的挑戰與嘗試。

250711 馴錢師 研討會 攝/曾玉婷
「社救法外的脫貧賦能」研討會北場。攝/曾玉婷

進不了低收資格、擺脫貧窮也長路漫漫

臺灣早在 2011 年推動社會救助新制,就已將脫貧概念列入,推出脫貧自立辦法兒少帳戶促進就業等措施,盼助弱勢家庭穩定生活。

不過,桃園市政府社會局督導陳煒婷,從自身近 10 年的社會救助經驗觀察到,多數弱勢家庭仍停留在「安貧」階段,也就是僅靠補助維持基本生活,真正達到脫貧自立的比例仍低。背後原因有時不只是經濟匱乏,更是心理層面的無力感與理財能力不足,限制了家庭的每個行動與選擇。

圖/馴錢師提供

「脫貧這條路需要長時間的陪伴,即使社救法訂有 3+1 年的緩衝期13+1 年緩衝期
「3+1 年」的目的在於鼓勵貧困家庭就業。只要參加就業輔導、職業訓練或以工代賑等服務的中/低收入戶,都可以在 3 年內免計工作收入、避免薪資被計入而喪失社會救助補助資格,寬限期最多延長 1 年。 (參考來源:社會救助法 15-1
,有時 4 年也難讓一個家庭擺脫貧窮,但至少要在他們心中植入一點點的改變。」陳煒婷說。

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興隆會所工作者林建宇指出,現行脫貧最大問題是「斷崖式補助」。只要家庭收入稍微增加,就可能喪失中/低收入戶資格,更連帶失去醫療、房租、學雜費等相關補助,對家庭造成嚴重衝擊。他建議應改為「階段式脫貧」,讓補助隨收入提高而逐漸調整,降低突如其來的經濟壓力。

高雄市社會局副局長葉玉如則提到,現行的中/低收入戶審查採取「排除」機制,只要在收入、動產、不動產等任一項目不符標準,即使生活困頓,也難以通過審查。更關鍵的是,審查標準通常沒有考慮到「負債」,無論當事人是否背負沉重債務,只要帳面收入超過門檻,仍可能被排除在外。

「許多審核邏輯,其實跟第一線看到的生活現實存在很大落差。」葉玉如說,即使社工能尋求民間資源補位,但多是短期補助,撐到半年已經算久,更難有長期穩定的支持。過程中,社工也要面對資源有限、服務量大、難以深入處理問題等挑戰,「以現行的脫貧措施來看,救急還幫得上忙,救窮真的是太大的任務了。」

救急或救窮,企業型基金會怎麼看脫貧自立?

在上述大環境之下,當人生遭逢支撐家庭生計的家人死亡、罹患重傷病等重大變故時,若事前未有妥善安排,經濟狀況往往會迅速惡化,甚至陷入貧窮的惡性循環。此時,除了中央的「急難紓困」與各縣市的「急難救助」外,也有不少民間單位投入相關資源。

例如,投入急難救助近 20 年的萬海航運慈善基金會,最初與臺北榮總、臺中榮總合作,由醫院轉介有經濟需要的人,後來轉為主動聯繫各地醫院、學校和社福單位,擴大服務對象。案量也從早期一年不到 200 件,成長到近年破千件,申請項目涵蓋了生活、教育、醫療、安置、復健等眾多面向。

「我們強調救急,不是救窮。」萬海航運慈善基金會副執行長陳欣惠表示,他們關注的是,當一個家庭因突發變故而失去勞動力、收入驟減,短期生活該怎麼辦?若來不及處理而被迫借貸,可能就會衍生更多債務。也有些人能申請政府的社會福利,但審查需要時間,這段空窗期就是他們陪伴家庭度過難關的時機。

但陳欣惠也觀察到,許多家庭獲得短期救助後,最後依舊會回到長期貧困的狀態,讓人有點無力:「這讓我們思考,除了在關鍵時刻拉人一把,還能不能延伸出更多有用的支持?是我們想推進的方向。」

250711 馴錢師 萬海慈善
萬海慈善基金會投入急難救助近 20 年。圖/萬海慈善 fb 粉專

另一方面,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的脫貧服務不太一樣,他們不做急難救助、不直接發放捐款,而是直接做脫貧輔導。2011 年起,中信推動「信扶專案」,針對家中有孩子的弱勢家庭,提供低利創業貸款與創業輔導,幫他們度過生活困境、實現創業夢想。

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主任李婉如說:「我們的家長常做出高風險的選擇(如為了紓壓過度消費,或在收支失衡下持續借貸、以卡養卡等),在重複幾次後,社工會介入。若收入不夠,就申請急難救助金,接著社福和勞政單位的就業措施也會進場。看似生活和工作都穩定了,卻因為財務概念不足,仍可能做出錯誤決策,過不了多久又會落入生活風險⋯⋯」

因此,副執行長林美吟表示,過程並非貸款完就了事,還會有 18 個月的創業輔導顧問陪伴。起初不急著談創業,會先陪家長釐清家庭財務狀況,「管理財務就是管理生活」。透過記帳與數據分析,了解對方的日常支出、找出問題根源,適時連結醫療、租屋等所需資源。若過程發生變故,也可申請中信後來發展的紓困貸款。

且這些貸款皆由中信全額擔保,即使申請人聯徵不合格也會放貸。林美吟指出,過去 15 年來,他們累計扶助超過 900 個成功創業的家庭,還款率達 73%、持續營運率達 81%。其中,更有近 4 成家庭成功脫離貧困,達到收支平衡、擺脫社會福利身分。也有些人雖然關店了,但會回到職場穩定就業。

李婉如觀察到,這 15 年來,中信核准了 2.8 億的創業貸款,但實際貸出金額僅 1.1 億,「這代表問題不在錢,而是用錢的方法對不對。其實多數家庭只需要 15-20 萬就能發生轉變,有債也沒關係,高利的先處理、低利慢慢放、親友借的看是否能拖一下。只要釐清債務優先順序,家長通常就能找到解法。」

在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 2025 年信扶專案成果發表會上,揭示因詐騙、投資或金融決策錯誤而背債的家長越來越多。圖/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 fb 粉專
信扶專案協助家長創業。圖/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 fb 粉專

不只發物資,而是陪他們做選擇

民間也發展出多元的脫貧措施和觀察。位於臺中的臺灣陽光婦女協會,20 多年來服務單親、弱勢家庭及子女。協會副主任楊雅筑回顧,早期他們會將物資包裝好,請服務對象到定點領取,或由社工送去家裡,但過程中發現,有些物資不適合當事人的生活狀況,反而被浪費了。

她舉例,像是獨居長者沒有穩定收入,平常只靠快煮鍋或外食解決三餐,但統一發放的物資包中都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對他來說反而難以使用,不是堆在家裡就是分給鄰居。

「這讓我們反思,我們做的是社會想要的選擇,還是對方真正需要的選擇?」楊雅筑說。為此,他們在 2017 年成立「陽光實體食物銀行」,提供各類食物和生活物資,服務對象可用點數自由挑選架上的商品。不僅貼近個別需求,也避免讓對方覺得自己是被施捨、被標籤的人。

「陽光實體食物銀行」提供各類食物和生活物資,包括生理用品。圖/台灣陽光婦女協會 fb 粉專

社工也會觀察對方的選擇,了解背後的家庭狀況。像是有的媽媽全拿餅乾零食,可能是想給孩子吃;有人選營養品,可能家中有健康議題。透過這些互動,社工可用聊天的方式,引導對方思考是否還有其他更迫切的需求,協助他們在日常練習中做選擇。

這種觀念,也延伸到協會日常的陪伴服務中。例如當單親媽媽收入不穩、工作靠日薪,有做才有錢,遇到孩子突然生病或天氣不好不能出工,手上的錢往往一下就用光。在這些情況下,社工不再只是要求他們「要存錢」,而是理解存錢為何對他們來說如此困難、有剝奪感,在對話中慢慢建立財務的自主意識。

「真正的脫貧,應該是讓服務對象能活得有選擇、有尊嚴。」楊雅筑說,「如果孩子從小看到父母總是跟人拿物資和補助,可能難以學會怎麼做出合適的選擇。我們會協助他們做選擇,當家長學會了,把這些教給其他家人,家庭才有機會改變。」

債務不只是錢的問題,社工怎麼談錢談陪伴?

「債務」常是貧窮家庭的一大困境。在投入債務處理服務的 10 年實務中,漢慈公益基金會副執行長尹春瑜指出,「債務從來不只是金錢問題,更關乎一個人是否有選擇的權利。

在臺灣,債務的常見來源包括信用卡消費債、學貸、醫療費用、房租房貸,還有一種是為了撐起家庭開銷不得不承擔的「責任債」,以及近年出現的「非自願性債務」,是指誤入詐騙陷阱導致的欠款。

尹春瑜指出,社會普遍將負債與個人失敗畫上等號,卻忽略背後的家庭變故和制度問題。這種標籤也讓許多負債者難以重新開始,無論是求職、租屋、交友都處處受限。為了避免被貼標籤,許多人選擇沉默,不敢尋求協助,卻導致債務問題進一步惡化。

更嚴重的是,債務和貧窮常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當一個人經濟困頓後,為了趕緊爭脫負債,往往會被迫接受低薪、不穩定的工作。「在這種狀態下,債務已經不再是結果,而是導致貧窮的原因。」尹春瑜說。

針對債務處理,漢慈發展出一套完整的生活重建流程。社工在接案後,會盤點家庭的收支、資產與負債,確認當事人的心理狀態和支持網絡,從而提出債務協商、更生或清算(債務減免或重整還款條件)等策略。她說,整個過程像是「跑壘」,從開案到處理完,短則 1 年、長則 6 年,但只要能跑回本壘,就可重獲信用與生活自由。

250711 馴錢師 案例
漢慈公益基金會以龍哥為例,說明生活重建流程。圖/馴錢師提供
陪伴經濟弱勢者所需要的跨專業團隊。圖/馴錢師提供

然而,這些工作也為社工帶來挑戰。社工面對債務議題時,角色定位模糊,他們既不是法律顧問、也非財務規畫師,面對債務卻需具備各種專業領域知識,介入時就容易感到不知所措。加上現行社工教育對金融、財務、債務處理等培訓著墨甚少,學校也不一定有教,也讓實務工作難上加難。

馴錢師財商研究中心執行長邱淑芸指出:「財務跟生活息息相關,在賦能對方的同時,社工自己也要成長,擁有更多視野、資源與創新,並且真正關心對方怎麼過日子,才可能真的陪他走過這段路。」

「修法不會立刻改變服務對象的處境,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們能做的是,越早介入,越可能改變一個家庭的經濟與未來的人生,甚至讓孩子有截然不同的生活。」邱淑芸說。


延伸理解經濟弱勢與財務知能:
1. 助人者的自我詰問:我們究竟該給多少、給多久,才能真正改善家庭困境?/社會工作超前部署(上)
2. 1個家庭8個單位在服務,跨專業的網絡合作如何可能?/社會工作超前部署(下)
3. 【善盡天良|眾聲相 EP12】月入 40 萬的貧窮家庭,發生了什麼事?feat. 馴錢師財商研究中心執行長邱淑芸
4. Right Plus 多多益善特輯【社會救助修法:排除窮人的濟貧法】


你的一筆捐款,讓許多脆弱處境和善意行動被看見

脆弱群體的處境沒有人看見,助人工作的學問不被理解,政治、法規、制度上的問題沒辦法被好好釐清。

每一天,為了讓社會對公益的想像不只有「愛心」,為了讓身心障礙者、無家者、脆弱青少年等無聲的群體被聽見,《Right Plus 多多益善》以新聞專業投入公益,用僅僅 6 個專職夥伴堅持至今。

在沒有充足設備、不仰賴財團和政府、不做廣告化的新聞下,靠著大家的捐款,好不容易走了 4 年。有你的支持,我們才可以繼續。

你的捐款可以直接支持《多多益善》的非營利新聞工作,讓許許多多專業服務被看見,也讓那些無人聞問卻影響深遠的事,被正確的理解。

如果你認同這樣堅持不懈的投入、欣賞我們的報導,請用捐款支持我們。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曾玉婷
曾玉婷

Right Plus 記者,文字工作者。喜歡書寫和音樂。志向是真誠對待生活中的每個枝微末節。最近經常會想起:「這是人們會說起的一年,這是人們說起就沉默的一年。」

文章: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