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更多編輯精選文章

6個提問認識「微笑憂鬱症」:和憂鬱症有什麼不同?看起來很快樂,但內心很憂鬱?/《微笑憂鬱》

「以兒少為中心」的兒童節目如何製作?孩子的各種樣貌與悲喜,都值得被看見!

什麼是自閉症?我們由下而上理解世界、擁有特殊興趣、誤解與嘲笑讓我們隱藏自己/《自閉者的面具,為何戴上,如何卸下》

澳洲友善會議指南:不只重視性別、無障礙,還有空間氣味、參與者稱呼的全方位共融/【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IKEA 新莊店:18 年來沒有身心障礙夥伴離職,傾團隊之力共融

臺北市保母涉虐男童剴剴致死案引發社會高度關注,促使衛福部檢討國內收出養制度,衛福部日前預告修正《 兒童及少年收出養媒合服務者許可及管理辦法》草案,預計 5 月底送法規會審議後上路。
草案修正重點包括限縮媒合單位資格僅限社會福利團體,取消文教事業單位申請資格;出養評估權責將從媒合單位回歸地方政府;強化收養人適性評估,並明確訂定共同生活期間的鑑定與評估方法。
新規定也加強對媒合服務者的管理,明列服務期間應遵守事項,建立內外部督導機制,並規定社工人員在職訓練須包含 6 小時兒童發展及辨識兒童受虐敏感度課程,同時強化地方政府對收養家庭的支持服務。
《學校供餐法》草案即將進入立法程序,旨在解決各地學校供餐資源不足、品質不均、標準不一與專業人力短缺等問題,但全國超過 200 萬名高中職以下學生作為最直接受影響的使用者,卻長期被排除在決策過程之外。
4 月 10 日立委林月琴、陳培瑜、吳沛憶邀請學生代表表達意見,臺北市立復興高中學生余珮君指出,現今學校餐食仍存在食安問題,如「餐桶裡出現小動物」,但學生缺乏正規申訴管道,常得到「那只是意外」的敷衍回應;桃園建國國中學生蕭鈺儒則表示,雖然知道校內有營養午餐委員會,但學生幾乎無法接觸,甚至不了解其實際運作。
臺灣桃湛公民培力協會專員張哲旻強調,由於缺乏全國性專法,導致各地營養午餐規範不一,包括餐費標準、食品標章要求等均無統一規範。教育部表示,草案已於去年 11 月送院審議,但因《財政收支劃分法》通過,需重新討論中央與地方政府如何分攤原有 74 億元及可能新增的 26 億元經費,承諾將盡快與地方政府協商。
美國科技巨頭 Meta(前身為 Facebook)的前全球政策總監溫恩-威廉斯(Sarah Wynn-Williams) 4 月 9 日在美國參議院聽證會指控,Meta 曾為迎合中國市場需求開發審查工具,影響臺灣及香港用戶言論自由。據證詞指出,該工具由創辦人祖克柏親自設計推動,一旦貼文瀏覽次數超過 1 萬次,系統會自動提交「總編輯」審查,且曾在臺港地區啟用。
威廉斯表示,中共官員曾參與審查工具測試並提供「優化」建議,這些功能不僅能修改、攔截用戶發文,還可在敏感日子如天安門事件週年期間關閉平臺服務。威廉斯更指控 Meta 曾考慮在中國建設資料中心,可能危及美國用戶個資安全,並向中國政府分享 AI 技術發展成果。
面對這些嚴重指控,Meta 通訊總監史東(Andy Stone)反駁,威廉斯的證詞為虛假指控,強調公司目前並未在中國提供任何服務。美國參議員霍利已於 4 月 11 日致函祖克柏,要求其前往國會就所有指控宣誓作證。
臺灣勞動派遣產業工會與台北市產業總工會 4 月 8 日共同召開記者會,控訴臺北捷運公司長年以委外方式剝削清潔人員勞權,導致清潔人員年資反覆歸零,工作 10 年只享有 3 天特休假,遠低於一般勞工連續工作 10 年可獲得的 16 天特休,痛批北捷為「特休小偷」。
臺灣勞動派遣產業工會顧問鄭中睿指出,北捷清潔業務以 2 年 1 標方式委外,若廠商更換,清潔人員必須與舊廠商終止勞動契約再與新廠商簽約,造成年資不斷歸零。目前北捷有 652 位清潔人員,現任廠商合約將於今年 12 月 31 日到期,若明年換廠商,所有清潔人員年資將再次歸零。
台北市產業總工會理事長邱奕淦表示,北捷曾公開承認採清潔外包每年可節省約 5038 萬成本,實為犧牲清潔人員權益的結果。
北捷站務處處長陳忠助回應,若得標廠商沒有更換,清潔人員年資可累積,並承諾將盡速檢視廠商合約是否有不符規定之處。
監察院 4 月 18 日通過糾正臺中市政府勞工局在對「移工入國通報訪視」及「現場查察」流於形式,錯失介入時機,導致 2 名印尼籍看護移工長期遭受虐待與不當對待。監察委員王幼玲、王美玉及紀惠容共同調查此案,揭露移工權益保障制度問題。
據監委調查,印尼籍移工 S 女在 111 年 4 月入境後,長達 9 個月期間遭雇主家屬摑掌、拉扯頭髮撞牆、毆打、強灌水等虐待行為,且每日工時長達 21 小時並被扣薪,已經司法機關認定為人口販運被害人。
移工 W 女則自 111 年 1 月起照顧重度失能者,每日工作長達 17 小時以上,甚至被要求執行抽痰等醫療行為。儘管 W 女多次提出申訴,臺中市勞工局卻因疫情而未進行實地訪視或電話關懷。
監委指出,臺中市勞工局明知雇主要求移工提前解約賠償的主張不合法,卻未及時制止;勞動部也未能即時處理 S 女轉換雇主的申請,延誤長達 2 個月且仍需原雇主確認,無視人口販運受害移工的脆弱處境。
移民署在 4 月 8 日依《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要求約 1.2 萬名在臺定居的原中國籍人士,於 3 個月內補件喪失原籍證明,以避免雙重戶籍,逾期未補者將面臨撤銷定居許可和除戶的處分。對此,移民青年倡議陣線(移青陣) 4 月 14 日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要求政府延長補件期限,並建立完善配套措施。
移青陣常務理事李依靜指出,此次補件期限忽略兩岸行政差異與制度落差,3 個月期限明顯不合理。疫情後兩岸直飛航班大減,民眾需經多次轉機返回中國戶籍地辦理,購買機票對一般家庭也是沉重負擔。她強調,中國各省分對除籍公文處理方式不一,補件時間應至少延長為 1 至 2 年,涵蓋寒暑假與節日時段。
移青陣理事長劉千萍表示,雖然團體已整理出除籍調查情境地圖協助民眾釐清辦理流程,但這類支援本應由政府部門提供。團體提出 5 項訴求,包括建立清楚的申訴與行政救濟管道、公布具同等效力的佐證文件清單、合理調整補件期限、提供行政資源支持,以及正視移民家庭的情感創傷。
《平埔族群身分法》草案引發族人不滿,臺南市西拉雅文化協會與 Siraya 自主民族議會在 4 月 9 日發出聲明批評,草案未使用「原住民」或「原住民族」名稱,改以「平埔族群」稱呼,意圖模糊身分定位。
更有爭議的是草案第 2 條設立專屬「平埔族群委員會」,可能造成制度性隔離,第 21 條更直接排除《原住民族基本法》適用,被視為剝奪憲政保障。西拉雅正名運動領袖萬正雄直言,此舉將使平埔族群淪為次等公民,有違族人期望與原住民族平等的訴求。
草案提出者國民黨立委鄭天財辯稱,《憲法》增修時未將平埔族群納入原住民族範疇,認為應先制定《平埔族群基本法》作為權益規範依據,而設立專門委員會也是部分族人的需求。
臺南市西拉雅文化協會指出,不僅國民黨版本脫節,行政院版本也存在問題且遲未送審,族人將召開會議凝聚共識,推動民間修訂版本,展現族群參與立法的主體性。
監察院 4 月 16 日通過糾正案,指出基隆市警察局在 113 年 5 月間查緝 1 名逃離醫院的受監護處分簡姓男子時,多次於新聞稿中強調其「精神病史」及「具攻擊性」等敏感資訊,不僅造成民眾恐慌,更加深社會對心理社會障礙者的偏見與汙名化。
監察委員王幼玲、高涌誠在調查報告中表示,警方在協尋過程中揭露病人個資及醫療病史,不僅無助於協尋工作,更已踰越執行法定職務之必要範圍。簡姓男子具有受監護處分人及精神疾病病人雙重身分,警方公布其思覺失調症等個人資料,使當事人隱私權益受損,同時影響大眾對精神疾病患者的觀感及認知。
監委強調,對於適用《保安處分執行法》及《精神衛生法》雙重身分的受監護處分人,警政署應會商衛福部訂定查處及發布訊息的相關指引或作業程序。監委也指出國內執行監護處分配套設施不盡齊全,影響收治意願及照護品質。法務部及衛福部應整備相關配套措施及布建資源,落實監護處分多元處遇規範。
性別平等學生倡議連線於性別平等教育日(4/20)前夕公布的調查顯示,17 所大專校院在性平教育實施與友善措施上普遍存在嚴重缺失。儘管《性別平等教育法》實施已久,多數學校仍未能全面落實相關規範。
調查指出,受訪學校雖皆有開設性平通識課程,但課程名額嚴重不足。如彰師大 8624 名學生僅有 40 個性平通識課程名額,比例低至 0.0046%,清大雖為最多,也僅達 2.4%。此外,有 6 所學校性平會沒有專職承辦人員,2 所學校未提供完整性平會資訊與委員名單,使學生在面臨性騷擾或性別歧視時無從尋求協助。
在校園友善設施方面,17 所學校中有 14 所沒有公開宿舍換宿機制與指引,性別友善宿舍的定義與標準也不一致。性別平等學生倡議連線則呼籲教育部針對調查顯示的困境進行全面體檢,並提出《性別平等教育法》修正草案,確實改善校園性平環境。
因應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臺灣課徵 32% 對等關稅,勞動部推動 4 大就業穩定措施,其中僱用安定措施可為減班休息勞工提供最長 12 個月的薪資差額補貼,協助受衝擊產業渡過難關。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就業服務組副組長黃巧婷表示,將主動聯繫各產業主管機關,啟動跨部會合作機制,說明僱用安定措施制度內容,若評估產業受衝擊程度較大,皆可提案納入適用對象。
目前有橡膠製品製造業、機械設備製造業及其他運輸工具及其零件製造業等行業因達警戒指標,經僱用安定計畫諮詢會同意可適用僱用安定措施。勞動部將視美國關稅政策影響情形進行滾動檢討,適時擴大適用範圍。
此外,勞動部現有的安穩僱用計畫亦將配合調整,包括可能加碼獎勵金或放寬資格等方向,鼓勵雇主聘僱失業勞工,共同維護就業市場穩定,降低勞工失業風險。
脆弱群體的處境沒有人看見,助人工作的學問不被理解,政治、法規、制度上的問題沒辦法被好好釐清。
每一天,為了讓社會對公益的想像不只有「愛心」,為了讓身心障礙者、無家者、脆弱青少年等無聲的群體被聽見,《Right Plus 多多益善》以新聞專業投入公益,用僅僅 6 個專職夥伴堅持至今。
在沒有充足設備、不仰賴財團和政府、不做廣告化的新聞下,靠著大家的捐款,好不容易走了 4 年。有你的支持,我們才可以繼續。
你的捐款可以直接支持《多多益善》的非營利新聞工作,讓許許多多專業服務被看見,也讓那些無人聞問卻影響深遠的事,被正確的理解。
如果你認同這樣堅持不懈的投入、欣賞我們的報導,請用捐款支持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