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評鑑通過、保母合格、家長處處小心,兒虐為何仍一再發生?

承上篇:終結兒虐憾事、改善托育品質亟需調整師生比,政策為何遲遲卡關?

針對托育人員的休息時間,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理事陳惠菁補充,受限於人力不足和師生比問題,機構經常需要其他人力如行政人員來支援,例如「工作滿半年的老師會有 3 天特休,那特休時誰要進教室?」 。然而,一間合法立案的托嬰中心,最低的人力配置包括:一名主任、一名專任護理人員、符合師生比的托育人員以及一名廚工,其他清潔、行政人員就要看托嬰中心內部如何運作,但現行法令並未硬性要求加入行政人員,導致符合基本原則的機構想要「合法運作」,並不容易。

即便是在機構有行政人力的情況下,「對方具教保背景就還好,可以協助支援,若沒有,就只能請對方在孩子睡著時,單純看護『安全』的部分,但整體運作過程中會有不少突發狀況,很難如實按照商量的時間休息。所以我們認為,機構應該要安排 1 至 2 個有相關背景的行政人員,當托育人員在休息、休假時,能遞補人力缺口,讓師生比符合標準。如果沒有相關背景,托育人員的精神壓力會很大。 」 陳惠菁說。

無論托嬰中心或幼兒園,都會發生類似問題,最根本的解方應是增加托育師資、調降師生比,然而在現行制度下,不少機構內部只能利用時間開會溝通協調人力,另尋可行的運作模式。

評鑑失去公信力,連「多出來的孩子」都看不到

在兒福聯盟的調查中,被家長公認可避免虐童憾事的前 3 種做法,除了降低師生比,還有公開違規的機構及評鑑資訊。針對托嬰中心的評鑑,政府目前規定每 3 年一次,一次半天為主,且半年前要公告評鑑指標,不少家長質疑評鑑結果根本無法參考,更何況各地方政府網站僅公開等第,如優等、甲等,缺乏詳細資訊,難以判讀。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副署長祝健芳坦言:「講真的,評鑑的成績高也不代表就絕對沒問題。評鑑成績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但更重要的是實際參訪照顧方式、觀察托育人員和嬰幼兒的情況。」

Photo by La-Rel Easter on Unsplash

祝健芳指出,過去曾發生托嬰中心、幼兒園評鑑結果為甲等,卻依舊傳出照護不當情事,因此更重要的是平常不定期的查核機制,例如地方政府會配合公安消防無預警前往機構查訪,或透過整理家長對機構的滿意度和建議,針對高風險托嬰中心增加並強化不定期查訪,並將地方政府突擊查核的結果列入評鑑分數中,增強可信度。

然而,陳惠菁質疑評鑑與突擊查核的成效,指出兒虐事件很多時候都是在托嬰中心超收、托育人員無法負荷龐大工作壓力下發生,「政府評鑑時為何看不出超收?」過去亦有新聞指出,部分不肖業者會趁評鑑期間將超收的孩子藏起來,或開車暫時送去其他地方,「那為什麼連突擊查核時,都沒有人發現?」

對此,祝健芳沒有明確回應,僅表示由於托嬰中心多在 1 樓,突襲時理應能看清狀況,「目前地方政府會接到線報去做無預警查核,而現在我們也要求地方政府每一季要去做平時的訪視輔導,這方面也可以設計成非事先通知的方式。」

Photo by Ryan Jacobson on Unsplash

除了超收問題,陳惠菁也提到,依《兒少權法》規定,面對業務、財務方面的疏失,政府會採取先不開罰,給予「期限改善」,然而某些業者平時替員工投保時雖然採取高薪低報,在評鑑期間卻會將其調整為正常薪資,事後再重新低報,「法再怎麼修,有心人都有辦法鑽漏洞,政府應該要能掛保證的評鑑,要家長如何拿來當重要參考?

資訊公開程度未有共識,不肖業者罰錢了事

本次《兒少權法》修法中,規定托嬰中心未來應裝設監視錄影設備,被外界質疑無法真正解決問題,甚至可能讓家長過度介入托嬰中心與幼兒園的服務過程。對此,祝健芳表示,目前法制面尚在討論監視器管理辦法,包括誰有能力調閱、調閱期限和申請程序、如何不要造成托嬰中心太重負荷等,「家長相當多元,當保親彼此不信,很可能只是看到小孩身上有疹子,就會認為照顧不當。」

她強調,政府會聆聽家長、相關業者、托育人員及兒權團體的聲音,互相取得平衡,監視錄影的目的是還原真相、保存證據,「如果大家處在不信任狀態下,什麼都要靠法規強度來介入規範,紛爭只會越來越多。」

另一項修法重點,也是眾家長們關心的「建置加害人裁罰紀錄資料庫」,原意是供政府機關及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同意的機構、法人或團體查詢,方便托育機構在聘用新人時調查不適任紀錄,避免加害人轉去他處任職。但該資料庫無法提供給一般民眾,家長僅能透過各縣市社會局網站查看違規貼文,且部分縣市公告內容過於簡略、資料四散難尋。

為此,臺北市「我們的托嬰中心」日前一起男童窒息案的受害媽媽,提案發起「托嬰資訊平臺」,而衛福部長陳時中也在 6 月底承諾,平臺會在 2 個月後正式上線,整合全臺違法機構及加害人過往紀錄,帶給臺灣更公開透明的托嬰環境。

「最佳的監督者其實就是送托的家長。」祝健芳指出,衛福部在 6 月底和托嬰中心業者及各地方政府討論後,決定在 7 月底實施新措施,屆時每間托嬰中心的公開顯眼處,均須張貼托育人員的照片、真實姓名、資格和相關的合格證明文件,讓家長清楚知道孩子的主責托育人員是誰。此外,人力調度中的代班人員資訊也要公開。

Photo by Conikal on Unsplash

修法後突顯的另一個問題是,兒虐事件通常反映出工作環境背後的結構性問題,托育人員動手固然有錯,但雇主是否也該擔起未落實監督的責任,而非一味將過錯推到第一線人員身上?兒福聯盟執行祕書黃韻璇指出,現行的《兒少權法》修正後雖提高了對機構的罰鍰,從 6 萬至 30 萬提升到 6 萬至 60 萬,僅有財務損失,但長遠來看雇主還是有辦法另行開業。

再如何小心還是天人永隔,家長究竟該怎麼辦?

擁有保母執照、具備相關科系背景、機構符合評鑑標準⋯⋯當家長細心確認,一項項打勾,安心送托後暫時離去,沒想到下一刻卻天人永隔。憾事一再發生,社會新聞層出不窮,許多父母渴望知道:「到底該怎麼辦才好?」從法制面來看,降低師生比是首要事項,政府必須有魄力盡快和業者達成共識。但在這之前,有托育需求的家長,又該如何選擇相關機構?或者觀察孩子有無被虐?

Photo by Jerry Wang on Unsplash

陳惠菁建議,父母可以親自走訪托嬰中心、幼兒園參觀,採取「有事想問」或「刻意經過」等方式,趁機觀察整體氣氛、孩子及托育人員的眼神與相處方式,有時甚至能察覺師生比是不是超過;黃韻璇則指出,嬰幼兒不擅表達,但有時不願意去托嬰中心時會哭,「基本上,如果在很早期時就去送托嬰中心,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會那麼大。如果本來沒事,後來卻開始表現出不願意的抗拒,就需要和機構溝通或細心觀察。」此外,當孩子回到家時,也可透過按摩留意孩子的肢體狀況。

不可忽略的是,隨著網路發展,越來越多家長在網上分享個人經驗,甚至凝聚成督促政府改善臺灣托育環境的新力量,如推動「托嬰資訊平臺」的媽媽便經營 Facebook 粉專「我孩子在臺灣最大連鎖托嬰中心的故事」,定期收集、張貼托育相關資訊。回顧近年來的重大事件,這一個個悲傷的故事背後,絕非僅是單一個案,應由全民共同監督,才能及早打破悲劇的兒虐輪迴。


延伸閱讀:終結兒虐憾事、改善托育品質亟需調整師生比,政策為何遲遲卡關?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曾玉婷
曾玉婷

Right Plus 記者,文字工作者。喜歡書寫和音樂。志向是真誠對待生活中的每個枝微末節。最近經常會想起:「這是人們會說起的一年,這是人們說起就沉默的一年。」

文章: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