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精選/「我好窮」的心態陷阱限制組織發展、字面功夫不如真實「反映」社會多元樣貌、掌握眉角你也可以用遊戲募款

編按:Right Plus 每月從全球極具規模或長久深耕公益、發展、社會創新的國際媒體如 Alliance magazine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SSIR)Devex InternationalCharity Digital NewsNonprofit Tech for Good 等,精選幾篇推薦閱讀,主題包括行銷募款、公益創新、社群經營、發展工作、重要報告、重大國際時事、科技與數位時代等。

我們精選出對絕大部分公民團體都有用、有趣的新知或討論,以「推薦」為目的,僅摘錄或點出其中的可看性而不做全文翻譯。不僅可以讓關心公益的讀者了解國際趨勢、自行選擇偏好閱讀,還可以拿來看公益練英文!(覺得痛苦的讀者,可以下載網頁直接翻譯小幫手喔!)

1. 別讓貧窮(的心態)限制組織的想像和發展!

精選原文:Does your philanthropy suffer from a scarcity mindset?

你的組織領導人是不是常常會把「我們好窮喔」掛在嘴邊呢?組織的員工是不是也常常覺得有好多服務想要開展,但領導層常常因為「沒有錢」裹足不前呢?

本文作者表示,有些慈善組織的領導人常常會陷入一種「我好窮」的心態陷阱,覺得自己很窮,所以非常節儉,捨不得花錢,不斷節省開銷,不管這筆經費是否可以幫助組織發展長期的能力和永續的計畫,總之就是省省省!

他們認為,省下來的錢可以去做更多的事情,但真的碰到要花錢的時候又馬上退縮,覺得省錢才是王道。這其實是一種惡性循環,因為沒有投資,就不會有增長和改善的機會,長此以往,會讓組織整體工作與發展陷入停滯。

有鑒於很多領導人並沒有察覺自己掉入這樣的心態陷阱,文章貼心提供 8 個問題,供大家自我檢視,如果你懷疑自家管理階層掉進這樣的陷阱中,快分享這篇文章表示你的關懷!

(小提醒:文章雖然主要針對大型慈善基金會,也就是那些手握大筆金錢的慈善金主,但相似的心態其實也普遍存在 NGOs 之間,不限於金主們)

「我好窮」心態自我檢視 8 大問:

(1)你是不是常常自問「最便宜的方法是什麼?」(方法的品質與效果不在考量範圍,便宜最重要)

(2)你是不是(有意識的)避免對組織的能力發展或基本建設進行投資(以節省開銷)?

(3)比起「聰明(有效率)的」工作,你的組織是不是更強調「拚命的」工作?比如,員工常常有壓力覺得自己要加班、甚至週末來加班、開會開到天荒地老(就算 10 分鐘就可以討論完)才是認真工作的表現等。

(4)你是不是覺得募款獲得的每一分錢都只能用在組織服務的族群身上?如果用在組織或員工的發展上會讓你有罪惡感?

(5)你是否認為資金的問題,讓你不可能解決你「真的」想要處理的問題?也因為這樣,你只能治標不治本的處理一些比較小或者容易的議題?

(6)當(組織)提出的方案或努力出現問題需要改善時,你是否常常覺得沒有時間或資源去提出改善方案

(7)你是否迴避培養人員的才能或投資聘請專業人員,儘管這些人員和才能可以協助組織制定更好的計畫、減少錯誤或增加效率?

(8)你和員工是否覺得你太過忙碌,導致沒有足夠的時間定期制定計畫、溝通和建立關係

結果檢測:

(1)6-8 個「是」:你已經掉進陷阱中,急需協助!

(2)3-5 個「是」:「我好窮」的心態影響讓你變得保守,但還不到嚴重的程度,建議你重新檢視上述 8 個問題,特別是那些「不是」的問題,有助於思考未來的策略。

(3)1-2 個「是」:你的心態健康沒有問題,可以將上面的問題放在心中,時刻提醒和自我檢視。

(4)0 個「是」:你在逃避現實!

2. 調適內心無力感的 4 條心理建議,重新充電再出發

精選原文:Why philanthropists get overwhelmed and how to avoid shutting down

這篇文的標題,雖然指定針對公益/慈善工作者(philantropists),其實所有關心社會的人,都可能經歷過的類似的崩潰(overwhelm)與無力。

比如從 2020 年延續至今的疫情,每天各種消息滿天飛,更有吵不完的爭議、說不完的意見,至今也還看不到結束的跡象,都很容易讓人產生類似的崩潰無力感。先前奧運的時候,作者身邊的友人就表示,還好有選手表現的新聞可以轉換心情,不然每天都看到疫情真的好疲憊。

文章整理出 4 種常見的崩潰情況,並提出簡單但一針見血的心理建設小建議,幫助曾經經歷過、正在經歷或是未來可能會經歷類似崩潰的人:

(1)對於世界上的各種問題感到無力

→ 心理小建議:記好,解決所有問題不是你一個人的事,而是「所有人」的事。當然,找到問題並想要為此行動,可以讓人有目標、有遠景,但不要把整個世界都扛在自己身上。

(2)有太多想要幫助、想要改變的人事物,不知道要幫哪個才好

→ 心理小建議:把每一個選擇都當成一個(改變)的「機會」,而不是只能選擇一種的無奈。選擇踏入公益領域的人都很有熱血,想要改變很多,只是很多事情不是一蹴可及,需要一步一步來,雖然慢,但久了你一定會看見改變。

(3)你對於「改變」感到不知所措。這可以是你人生境遇的改變,或是工作角色的轉變

→ 心理小建議:當這些改變為你帶來各種身心的不適時,給自己時間跟空間沉澱,記得尋求身邊親近人員、專業人士或互助團體的協助,幫助自己調適,做好準備,面對改變。

(4)時間總是不夠用讓你覺得很無力

→ 心理小建議:這點相對其他 3 點比較好解決,列出你現在的優先順序,把那些不重要的東西從你的行程表中剔除,比如開到天荒地老卻沒決議的會議、沒有立即必要的出差行程和拜訪等,專注在目前的優先事項上,你會發現其實你有不少時間可以好好運用。

最後也想告訴大家,有些議題很大很遠,即便心裡好想做些什麼,一個人的能力終究有限,而世界的問題是無限的。不要為了無限的事情逼垮自己,只要做到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就真的已經很棒很好了。

延伸閱讀:【抗疫群象-身心障礙篇】左邊女孩/疫情只是暫時,堅強勇敢的活下去才是一輩子的事

3. 字面上強調「多元性」,不如組織「反映」社會多元真實樣貌!

精選原文:Diversity is meaningless. Find a new word

「多元性」(diversity)是當代最重要的議題之一,不管是公機關還是私部門,就連商品與廣告,也都致力於強調自身的多元性。但你是否曾經想過,當大家都在強調「多元性」,並且以各種方法讓自己看起來「很多元」的時候,這真的就是多元嗎?

如果一個組織聘請身障人士原住民族群的員工,只是為了達成法規的規定,而非真心去接納少數群體,這樣的組織真的是具備多元性嗎?如果企業董事會只是為了外界觀感而納入女性董事,卻不重視女性董事的能力或讓其實質參與討論,這真的是性別平等嗎?

本文的作者是 2 名在英國工作的非白人女性,她們以自身各種「被多元化」的經驗和成長與生活的環境說明,所謂的「多元性」,其核心價值不是你的組織裡面有多少女性、身障人士、少數族群或多元性別群體(LGBTQ+),而是組織的成員組成能否真的「反映」(reflect)或「表現」(represent)社會的真實樣貌。

當組織可以確實「反映」和「呈現」社會的真實樣貌,而不只是為了門面聘用特定族群來擔任宣傳板,且組織內的文化與討論也能夠包容不同的意見與觀點的時候,即便不特別說明,多元性也早已融入日常的工作與生活之中。

延伸閱讀:Six lessons for real change in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如何經營一個多元且包容的工作環境的真實經驗分享,裡面很貼心地把經驗統整成 6 堂課,看完課堂標題基本上就 get 到重點了,如果不想看完整篇文章的話。)

Photo by Clay Banks on Unsplash

4. 5 個贊助者離場策略,讓你跟 NGOs 都可以好好的互道珍重再見

精選原文:Heading for the Exit? 5 considerations for funders from collective conversations

先前曾經介紹過贊助者退場的 3 個指引,這次則是由專業團隊提供的 5 個贊助者退場的策略方向,內容涵蓋實際的退場機制、與夥伴(贊助組織)的溝通、退場後的緩衝支援、其他贊助團體的通知與聯繫,以及退場過程的紀錄與學習等,更全方位的說明如何和平且有責任的離場,將離場的衝擊降低,雙方可以互相祝福,珍重道別。

簡單介紹策略內容:

(1)離場策略。這不只是說離場的方式,還有相對應的策略配合以及整體程序的 SOP 規畫。

(2)溝通。與被資助 NGOs 提前溝通是絕對必要的,特別是高度仰賴贊助的組織,一定要提前溝通離場的時機與後續處理方式。另外,贊助者內部的溝通也很重要,必須要讓贊助組織(比如某慈善基金會)的員工明白為何選擇在這時候退出贊助,以便維持後續策略的一致性與執行。

(3) 提供後續的支持。這部分建議贊助者可以詢問被資助的 NGOs 工作者們需要哪些方面的協助,可能是互助工作坊、訓練課程或者一段時間的支援協助等。也有一種離場後的支持是贊助者提供一筆一次性多年用經費,幫助 NGOs 在未來幾年利用這筆經費完善組織的架構和計畫。

(4)引薦其他的贊助者。同一個 NGOs 可能同時獲得不同贊助者的協助,或者同一個領域有不同的贊助者在支持,當自己決定要退場時,可以引薦其他關心同領域或同 NGOs 的贊助者,協助 NGOs 收穫其他的贊助者增資或加入。

(5)完整記錄離場過程,作為未來檢討改進的重要資料。一般比較常見的是詢問被贊助 NGOs 關於離場的感受;文中提到,很少有贊助者想到在離場幾年之後,回頭去評估當初離場對 NGOs 的衝擊,而這項事後的衝擊評估其實是非常珍貴的資料,可以作為未來離場策略的重要參考。

5. 現金補貼行不行?5 點建議找出隱藏的弱勢族群,提升現金補貼方案的效率

精選原文:How to Deliver Cash Transfer Programs More Effectively to Hard-to-Reach Populations

有不少社會福利政策會選擇直接用現金補助的方式協助弱勢族群,但因為目標族群認證困難、條件限制等因素,在臺灣就曾聽到「需要的人拿不到」的狀況。

即便如此,現金補助的發放依舊是社會安全網重要的一環,世界各地皆有實行。這篇文章便針對巴西、巴勒斯坦、衣索比亞和約旦的現金補助方案進行的調查,並且透過各地的成功(或比較有效)的方案,歸納整理出 5 點改善的方向,期望改善直接給予現金補貼的社會安全網方案的效率。

以下簡單介紹 5 項調查結果:

(1)廣泛且詳細的資料,有助於安全網進一步鎖定需要幫助的人,並減少因為資料太過簡化而排擠弱勢族群的情況。比如詳細列出家戶的情況,主要收入來源是誰,是否有身障成員或是需要密切照護的成員等。

(2)因地制宜、更具彈性的認定標準,比如與在地人員的知識結合,或善用地區的鄰里關係網,找到地區中隱藏的弱勢群體並加以認定,就可以納入更多硬性標準規定之外的人。

(3)制定領取條件時,務必要審慎評估當地的實際狀況,以及受補助人是否具備完成條件的可能性。有不少現金補助會規定受補助人每個月要完成什麼條件(比如規律上學、投遞多少履歷、定期就醫等)才能持續領取,但統一的條件限制並沒有考慮到各地和個人不同的情況,在都市地區可能達成的條件,在基礎建設發展極度匱乏的地區,若沒有學校、沒有工作機會、沒有醫院,受補助人根本不可能滿足領取補助的條件,結果可能就是因此失去補助,進一步從安全網掉落。

(4)善用科技。這不只包含運用科技整合所有資料,協助人員精確鎖定需要協助的族群,還包括整合各部門的計畫,避免重複實行類似的計畫造成行政資源的浪費,同時也可以進一步簡化行政流程,加速效率。另外,資料的保護也非常重要,包含家戶情況和所得資料等都是個人重要的隱私,不管是公部門還是私部門,都一定要投入資源做好資安防護。

(5)尋找夥伴。社會安全網的建立仰賴公、私部門甚至私人企業的協助,以現金發放來說,轉帳的手續費和行政處理費,就可以與私人銀行合作進行減免,或設計更人性化的介面與使用方式。

延伸閱讀:【制度傷人 2】全世界最嚴苛的低收入戶審核:找家之前得先有家、長期失業卻計入基本薪資?

《我是布萊克》英版海報。名導肯・洛區(Ken Loach)2016 年的得獎作品《我是布萊克》中對於社會補助的條件與制度提出批判,電影主角布萊克為了領取失業補助必須完成許多條件,即便這些條件與他自身的健康狀況相違背,進而使得布萊克面臨失去補助的機會。

6. 用遊戲做善事,一次了解遊戲募款的眉角!

精選原文:Gaming for Good: how to find gamersGaming for Good: how to connect with influencers

近幾年,國際上有越來越與遊戲直播主合作舉行募款活動,除了跨界合作的嘗試,遊戲玩家們也樂意響應,比如選文中提到的英國老牌(從 2011 年開始)遊戲募款活動 Jingle Jam,每年都可以為英國的慈善組織募到不少款項,累積至今已為 20 個組織募得超過 1400 萬英鎊(約新臺幣 5.4 億元)!

目前臺灣鮮少有組織嘗試這個新興的募款方式,本月選擇 Charity Digital News「遊戲為善」(Gaming for Good)系列文章的其中 2 篇,互相搭配說明要如何選擇並開始一個遊戲募款活動。臺灣遊戲人口眾多,課金大方的人也不在少數,NGO 們,不考慮好好研究開發一下這塊領域的潛力嗎?(招手)

第一篇說明要怎麼找到合適的遊戲(比如倡議和平的組織跟戰爭類遊戲的搭配可能就有點違和):

(1)在 Twitch(全球最大的遊戲直播平臺)上搜尋遊戲和可能合作的玩家。另一個可以搜尋的平臺是 YouTube

(2)不要只是專注在有眾多粉絲的大牌玩家(他們可能沒時間),可以試著接觸一些比較不那麼知名但是合作意願高的玩家。

(3)搜尋組織內部,搞不好最有潛力的玩家就在組織裡!就算不是,有在玩手遊或電競的員工就是走進玩家世界的最佳領路人

(4)推出有趣的活動吸引玩家參與。

第二篇則是說明怎麼與遊戲直播主們搭上線,活動的設計跟期待

(1)了解你的合作對象:遊戲玩家們的世界與方式。玩家們不僅只是玩遊戲而已,擁有廣大粉絲的玩家在現實世界也是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潮流領導人,並以此為專業,為自己帶來足夠的財務收入。

(2)找出那些具有巨大流量潛力的玩家。但就像上面說了,知名度高的玩家可能很忙。

(3)尋找最合適的合作對象。知名度高的玩家不一定適合組織的目標,組織也可以搜尋是否曾經有具備知名度(高低不限)的玩家曾經提過自家組織,或者是曾經發表與組織相關領域的貼文,這些本身有在關心或者知曉組織資訊的玩家,可能就是有潛力的合作對象。

(4)並不是每個人都是專職玩家,有不少人只是兼職的遊戲愛好者。在與玩家討論合作意向的時候,記得要調整你的期待,不是每次遊戲募款都可以帶來大量(上百萬)的募款,而且玩家可以投入的時間也是有限的。

延伸閱讀:Gamers Without Borders event points to promise of gaming for charity
(「玩家無國界」,Gamers Without Border,募款案例的詳細介紹)

7. 志工也是組織的夥伴!善用管理軟體,將每個人放到適合的位置

精選原文:A complete guide to volunteer management systems

志工是 NGO 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志工用熱情協助組織計畫的進行,也帶來他們的專業知識協助日常的工作與改進,但龐大的志工資料要如何有效管理和運用,相信是許多組織頭大的問題。

這次特別挑選這篇關於志工管理軟體的完整介紹指南!包含志工管理是什麼管理志工的軟體又是什麼使用軟體好處與管理策略好用軟體介紹等,最後還有一個影片介紹,有興趣的人可以點擊觀看,順便練英聽喔。

國際上已經有許多不同種類的志工軟體(文內介紹傳送門),許多組織也將這些軟體用得風生水起,不僅能夠有效掌握每一位志工的能力、時間與偏好的工作內容志工自己也可以利用軟體掌握工作的時間與範圍,有的軟體還有回報甚至會議的系統,協助維持組織與志工之間的雙向交流與溝通。

8. 美國海洋計畫贊助趨勢報告:2020 年贊助金額突破 10 億美金、南北極海域贊助金額成長幅度最大

精選原文:A DECADE OF OCEAN FUNDING: LANDSCAPE TRENDS 2010–2020

本篇是美國海洋行動資金贊助的 10 年統計報告,報告統計 2010-2020 年期間,贊助海洋計畫的資金變化統計,統計內容很多元,圖表呈現簡單好懂,可以清楚看到 10 年來的變化趨勢。

閱讀前小提醒:報告對「海洋計畫」的定義範圍廣泛,不僅限於海洋保育,只要與「海洋」有關的計畫皆納入。

以下簡單摘要幾點報告發現:

(1)從報告中可以看到,海洋計畫的贊助金額在 10 年內增加超過 1 倍,由 2010 年的 5.2 億美金增加到 2020 年的 12 億美金。但若仔細比較 2019 年全美的捐款贊助總額 4500 億美金,2019 年海洋計畫的金額(總計 10 億美金)僅占全部總額的 0.22%,仍有許多成長的空間。

(2)觀察近 10 年的贊助變化,隨著近幾年氣候變遷造成的影響加劇,與氣候相關的海洋計畫贊助金額逐年增加,許多新的贊助者也加入資助的行列,新贊助者的加入並沒有排擠掉原有贊助者的空間,許多原贊助者紛紛展延計畫的資助期限,也是海洋計畫贊助金額逐年增加的原因。

(3)從地域上來看,全球性的海洋計畫贊助依然是主要領域(39.4%),其次則是北美地區的海洋計畫(32.4%)。值得注意的是,僅管南北極地區贊助金額僅佔全體的一小部分(北極海域 1.2%,南極海域僅 0.3%),在過去 10 年的年增長率卻是最高的 2 個地區,北極海域的贊助金額年增長率是 80%,南極海域的年增長率則是 373%,幾乎年年翻倍成長。

報告另針對贊助的計畫領域有詳細的說明與統計數據,對主要的贊助者與被贊助組織也進行整理,對海洋保育有興趣的人可以仔細瀏覽,或許能找到潛在的贊助者或合作對象喔。

2010-2020 年美國海洋計畫贊助金額趨勢圖。圖/美國海洋計畫贊助趨勢報告

9. 單一尺寸的醫療裝備成防疫破口?多元尺寸才能保護醫護

精選原文:PPE is designed for men. Some health experts are hoping to change that

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原來醫療用的個人防護裝備(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PPE)是以男性尺寸為標準製作,只有一種尺寸(one-size)!

PPE 包含常見的口罩(一般外科手術口罩和防護增強的 N95 或以上的口罩)、護目鏡、防護衣、頭套、手套和腳套等醫療防護裝備,在統一規格的 PPE 製作流程下,許多女性醫療人員經常要穿著過大的裝備,然後用各種方式讓裝備符合自己的尺寸。

儘管女性醫療人已占全球醫事從業人員的 70%,在 PPE 的選擇上卻鮮少注意到女性的體型需求,而一些體型較小的男性也有同樣的困擾。有些廠商會提供比較小號的 PPE 供醫療人員使用,但產量相對比較少,且 PPE 大多屬於一次性產品,消耗量大,等到小號的 PPE 用完,同樣尺寸問題依然存在。

過大的 PPE 在平常就已經是個困擾,而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期間就上升到生命安全等級了。因為尺寸不合的防護裝備容易造成各種沒有注意到,或是根本注意不到的縫隙,這些縫隙可能就會成為病菌侵入的途徑,讓醫護人員即便穿著全套兔寶寶裝,還是染疫。

女性醫療人員很早就在倡議 PPE 應該要有不同的尺寸供醫療人員選擇,但在承平時期,這樣的倡議與呼籲並沒有帶來太大的改善。直到疫情大爆發,醫療用 PPE 尺寸不合這件事情才真正獲得聲量和重視,期望在此役之後,國際醫療組織與設備製造商可以投入生產多元的裝備尺寸,讓第一線醫療人員獲得更完善的保護。

Photo by Mier Chen on Unsplash

10. 14 張圖片 14 個故事,一窺 WASH 計畫的全球風貌

精選原文:A window on inclusive community WASH projects

你看過或聽過 WASH 相關計畫的介紹嗎?單看 WASH 這個名稱會以為是在教人家如何落實內外夾攻大力完的洗手步驟,但這其實是國際上對所有提供社區乾淨水源(water)、供水設施(sanitation)和衛生教育 (hygine)這 3 項設備的計畫的統一稱呼,所有與這 3 項內容相關的計畫都被稱為 WASH。

WASH 計畫是國際發展重要的一環,特點是 WASH 並沒有統一的執行機關,均是由不同的團體根據不同的在地需求設計執行,全球各地均開展各種形式與目標不同的 WASH 計畫,成功在許多地區提供乾淨水源,提升當地的衛生環境,並搭配衛生教育的宣導,改善地區的整體健康情形,甚至可以促進婦女自主以及孩童教育。

這篇文章以圖文的方式介紹世界各地的 WASH 計畫,每一張圖都搭配簡短的文字介紹與文內連結,向讀者介紹不同地區的 WASH 計畫。

從各個介紹可以看出,WASH 計畫不僅僅提供乾淨的水源這麼簡單,對許多人來說,不需要長途跋涉取水省下的時間,就可以用來接受教育、專注於自我成長與健康照護,為自己乃至家人帶來轉變的機會;而對女性來說,擁有乾淨的水源不僅可以降低經期與生產時的健康風險,隨著水源推廣而來的衛生教育,更是個人成長與自我保護的重要資源。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吳培瑜
吳培瑜

喜歡文字卻從沒想過有一天會開始寫字,果然人生就是要盡情嘗試,成功最好,失敗了也別氣餒。

文章: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