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社會工作:陪你面對寵物離開的悲愴、讓獸醫度過動物工作中的高壓、研究家庭權力與動物虐待的關聯
作者按:社會工作方法不斷在跨領域發展,近 20 年來,「獸醫社會工作」越來越受矚目。美國與加拿大更有些社會工作學院和獸醫學院合作,發展「獸醫社會工作」學位學程。
獸醫社會工作的核心是為獸醫院、動物相關工作者(如獸醫)、動物飼主及其家庭提供社會服務,協助他們面對照顧壓力下的「同情心疲勞」,以及在動物喪失生命時面臨的失落歷程等。本文將介紹獸醫社會工作的內涵,以及臺灣相關案例,以利欲投入動物相關助人工作者參考。
2013 年,著名的動物福利學者天寶・葛蘭汀(Temple Grandin)受邀參加在田納西大學舉辦的第 3 屆國際獸醫社會工作高峰會(International Veterinary Social Work Summit),講習題目為「動物的情緒」。這場高峰會主要探討社會工作是否可以在動物福利與動物照顧議題中擔任一部分的角色,此高峰會不僅獲得全美社會工作者協會(NASW,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的報導,同時 Social Work Today 雜誌更以封面故事刊登伊莉莎白 ・ 史特蘭(Elizabeth Strand)博士的專訪,報導他如何在 2002 年間創立「獸醫社會工作」。
這個結合獸醫醫學與社會工作 2 種專業的新興領域,也正在美國如火如荼的發展。目前有獸醫社會工作學程課程的院所,包括美國田納西大學諾克斯維爾分校(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Knoxville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加拿大的薩克其萬大學(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此外,像是田納西大學動物醫院、明尼蘇達大學動物醫院(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Veterinary Medical Center)等,也開始聘用社會工作人員以提供相關社會服務,包括對工作人員的情緒支持。
根據田納西大學獸醫社會工作的網站介紹,社會工作對於動物相關的研究與實務,包括了寵物喪亡、動物輔療、同伴動物(Companion animal,亦稱為「伴侶動物」)與其福利、寵物對年長者的重要性、人的暴力行為與動物虐待關聯性、獸醫院的社工角色等主題。這些研究已經發展超過 30 年歷史,相關的實踐卻付之闕如。
2013 年在全美社會工作者協會報導中,史特蘭博士也指出,獸醫社會工作關注的議題面向有「悲傷與喪失寵物」(Grief and pet loss)、「動物輔助活動」(Animal-assisted interactions)、「人與動物暴力的關聯」(The link between human and animal violence)以及「同情心疲勞管理」(Compassion fatigue management)。除了動物輔助活動較為人知,以下將介紹其他 3 個項目,以及臺灣的相關案例。
動物殯葬、支持團體、寵物追思會:有效釋放動物喪亡的悲愴與壓力
人在長期照顧動物的日程中,勢必也會面臨動物的醫療過程,面對無法以語言溝通的動物,家人更容易在醫病過程中陷入醫療決策困境。不管動物是自然死亡、意外死亡,還是安樂死,家人都會經歷悲愴,家庭動力也會有一些變化。因此,田納西大學提供了寵物喪亡支持團體以及寵物追思會(Pet Loss Support Group and Seasonal Pet Memorial Celebrations)等服務,社區民眾與田納西大學獸醫院的飼主都可以參加,且不需要負擔任何費用。
在臺灣,2011 年我任職於臺灣動物人文社時曾舉辦「捨不得他走/飼主善終經驗團體」活動,團體工作對於飼主的治癒性與支持性令我驚訝。飼主的親友往往無法理解飼主與動物之間的關係,但飼主在團體中卻可以獲得其他飼主的認同與理解。團體工作對於飼主來說,可以有效釋放日常生活中因不被理解而產生的壓力,並且可以紓緩他們的情緒。
近年來也越來越多寵物殯葬服務,這樣的服務可以慰藉失去同伴動物的家人。截至 2017 年,除了公部門委外的焚化案件,民間有 25 間業者舉辦過動物焚化與下葬服務。此外,坊間的禮儀師相關課程也不乏寵物殯葬禮儀、寵物臨終等特色課程。
以課程和工作坊增能,面對動物工作中的高壓、死亡與情緒
動物相關的照顧工作非常專業。以獸醫來說,他們日常必須面對的生死,頻率甚至可能比人類醫生還高。獸醫們在工作中不免面臨悲傷、壓力與創傷,甚至是執行安樂死所面對的高壓。此外,像是收容所的工作人員們,不僅容易接觸動物的安樂死,也較常遇到受虐動物。
面對(情緒上的)高風險工作環境,獸醫社會工作可以提供面對高壓、死亡與情緒議題的技巧,使工作人員提高自我覺察,也更有能力照顧自己與同仁。田納西大學也針對動物照顧工作人員設計相關的壓力評估,舉辦正念減壓工作坊,並且在獸醫學院制定相關課程,規定獸醫系學生必須在修習課程後才能畢業。
在臺灣,2016 年在簡稚澄獸醫師服用安樂死藥物自殺事件後,動物照顧人員的身心照顧議題浮上檯面。臺灣動物平權促進會於 2016 年針對民間動物保護夥伴舉辦自我照顧與相互扶持工作坊,此外,2017 年農委會也委託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臺灣動物平權促進會舉辦「動物保護人員同情疲勞諮商關懷學術研討會」及 4 場工作坊(覺知、靜心、增能、紓壓 ── 身心照顧支持工作坊),關心動物從業人員從事醫療照顧工作時所面臨的身心狀況與需求。
臺灣目前的社會結構,對於動物的文化、態度、政策與資源,皆造成動物照顧的困境,致使動物保護工作者與動物照顧者面臨相當多的壓力,與歐美發展動物保護與動物福利的脈絡相比,臺灣特有的狀況也值得探討。(參考:百工寫真「工時爆高、低起薪、多醫糾⋯⋯獸醫們不夢幻的日常」)
透過動物暴力行為覺察家庭權力關係
美國早期的研究指出,虐待動物的經驗與連續殺人犯罪行為具有關聯;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家庭暴力、兒童虐待、動物虐待之間有高度的相關性。甚至以家庭暴力的觀點來看,研究指出動物虐待可視為家庭暴力的一種形式──以權力的觀點來看,家庭中權力較高的相對人,會以動物虐待作為權力展示或是權力控制。
例如,伴侶以虐待動物的方式來迫使另一半服從自己,也就是說,動物虐待和家庭暴力可以互為警訊,試想,若我們在獸醫院裡遇到一個身上都是瘀青的女性,同行的同伴動物身上也有明顯的人為傷害,是否會讓人聯想到家庭暴力?要如何以正式的家庭暴力系統或動物虐待系統來協助?這一類的研究正是田納西大學獸醫社會工作關注的題目之一。
在臺灣,人與動物的暴力關聯並不是熱門研究,但有一些案例是基於相似的理論基礎推行的。例如,臺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曾在 2009 年發布「臺北市動物虐待與家庭暴力之相關說明及通報事項」,說明動物虐待的發生,可能是相對人要恐嚇威脅家庭成員,迫使家庭成員順服、感到恐懼。
此外,臺灣動物平權促進會祕書長萬宸禎也從 2013 年就開始推行「兒童與同伴動物家人支持計畫」,希望透過關懷高風險家庭,讓家庭中的孩子與同伴動物能夠有更多的相互支持經驗,同時預防家庭暴力與動物虐待。此外,2014 年婦女救援基金會也曾試行「受暴婦女短期寵物安置」,協助家暴受害者安置其家中的同伴動物,使其不受威脅恐嚇。
獸醫社會工作表現出對於人與動物的熱忱,透過具體的服務,將獸醫院作為社會工作的實踐場域。這樣的改變對人與動物都能帶來益處,不僅是社會工作的運用,更是對於助人工作的根本反思,也是對於家庭、環境及其他生命更深層的考量。
新興社會工作運用──獸醫社會工作刊載於 Medium,Right Plus 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