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暴母子報警 3 次未果,監院:警找人「喬事」、社政失靈、縣府欺上瞞下

彰縣母子長期受暴,曾多次求助縣府、警方和社會處,卻直到向網紅求助後,受虐情事才被重新徹查。孩子身上雖早有傷疤,社工或教保人員也未能警覺並通報。
Read more把好事做對 把對的事做好
彰縣母子長期受暴,曾多次求助縣府、警方和社會處,卻直到向網紅求助後,受虐情事才被重新徹查。孩子身上雖早有傷疤,社工或教保人員也未能警覺並通報。
Read more脆弱的家庭終於不必被隔離在機構、封閉在家中、流離在社會救助系統間,社宅串連社區和社群,學習融合與共生,避免所有人一起孤立無援。
Read more監院報告指出,衛福部法令和機制不周延,以致於在返家準備不足的情況下仍讓安置兒少返家,甚至成為受虐兒。
Read more七年級社工,有人在公部門看見了問題,卻無力調整;有人在民間團體,卻發覺漸失結盟和監督政府的力道。許多疑問懸在空中,沒有答案和結語。
Read moreH.O.M.E 看似只是一臺「行動診所」,卻不僅提供弱勢者基本的醫療、社福服務,更讓「多重服務,一次滿足」 ,也讓他們相信:沒有誰會被拋下。
Read more社工 3 大陣亡死因,包括工作任務不合理、業務繁瑣且流於形式、社會服務體制化失去彈性。
Read more當社會工作被政府「收編」,加上經濟發展趨緩、公益團體普遍面臨募款困境,前後世代的社工開始在工作現場和組織裡出現許多衝突。
Read more每一次衝突,我好像也在和他們展現一種「和他們的過往經驗不一樣的大人」的樣貌,一種面對衝突可能的樣子。
Read more在臺灣,平價、優質的幼兒園型態如何展開佈建;何以建立社區連結,使社會住宅成為婦女重新安居自立的所在?
Read more疫情期間出現許多新案家,急難救助無法完全對症下藥,一線社工卻從家庭的生活脈絡中,窺見案家的財務問題與致貧原因。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