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家中心轉型特輯:原住民族社會工作,何去何從?
更新時間:2024/11
在多元文化的臺灣,具備文化涵養讓我們得以和不同族群共居共處,這樣的涵養也同樣適用於社會福利領域。
因應越來越多的重大社會案件,中央政府從 2018 年開始推出「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2021 年更啟動第二期計畫,希望整合政府的社福、醫療、教育、就業等各部會資源,更全面的接住需要幫助的人。
從 2019 年開始,專門以原住民族為服務對象的「原住民族家庭服務中心」(簡稱「原家中心」),陸續傳出要被整合納入社會安網中,即將在 2025 年施行,又稱「原家中心轉型」計畫。
面對不可避免的轉型,全臺 66 個扎根原民地區的原家中心,不論人員配置、業務安排、正在進行的服務都可能受到影響,「如何納入」是原民社會工作者關切的重點。
然而,主責原家中心的原住民族委員會,在缺乏原民社會工作者參與討論的情況下,提出的轉型規畫和民間期待背道而馳,錯誤的將「原家中心」等同於「社福中心」,引發許多學者、資深原住民工作者的反彈。
集結學者與工作者的聲音,討論轉型政策的影響
面對直線前進的轉型期程,從 8 月起,多多益善推出【原家轉型特輯】,有別於一般專題由記者採訪撰寫,此特輯主要寫作者為長年研究原民社會福利的學者(也是承接轉型政策研究計畫的主持人)、過去原家中心的輔導委員,以及現任原家中心的社工督導;
多多益善集結他們各自撰寫的 7 篇文章,由寫作者的專業視角切入,分享、評論他們對於目前轉型政策的擔憂、看見的政策問題,以及想提出的建議。
篇 1、篇 2 由教授王增勇分享為什麼原家中心本應是原住民族接觸社會福利的「橋樑」;如果轉型過程中,讓橋梁原本的功能消失了,會有什麼影響?篇 3 由教授 Kui Kasirisir 寫下政府規畫轉型的過程發生什麼事?為什麼忽略原住民族工作者的聲音?
篇 4、篇 5 由教授莊曉霞、原民社工督導黃嘉鈴寫出他們看見的原鄉邊緣家庭故事,討論國家社福體系對原民文化的不理解,以及轉型規畫可能導致的負面影響;
篇 6、篇 7 中,王增勇分別以「成為社福中心督導」的故事,解釋轉型規畫對工作者的影響;以及阿美族家庭被社安網漏接的例子,討論臺灣社會福利可以如何從「福利殖民」,轉變成對原住民族有意義的支持?
在此特輯之後,多多益善同時也看見這個議題有許多目前未能呈現的面向與聲音,我們也將持續關注,期望能為大家帶來更多討論。
核稿與執行編輯/王俞茹、黃愉婷、葉靜倫
社群編輯/黃婉婷、許佩珊
【原家轉型1】王增勇/當「原住民族社會工作」進入漢人觀點的服務系統,將何去何從?
【原家轉型2】王增勇/原民會「自我殖民」的倉促轉型,恐成災難般的現代同化政策
【原家轉型3】Kui Kasirisir/是共同努力的轉型?還是不得不的配合?2訴求呼籲原民會納入民間聲音
【原家轉型4】莊曉霞/無聲的吶喊:原家中心轉型下,被遺忘的原住民族邊緣底層
【原家轉型5】黃嘉鈴 Yusi Maray/MIHUMISANG!我們能夠好好呼吸?原家轉型的實務困境與優勢
【原家轉型6】王增勇/成為一位社福中心督導有多難?原民會「不教而殺」的制度性暴力
【原家轉型7】王增勇/社會福利如何打破「福利殖民」,成為對原住民族有意義的支持?
「原住民族家庭服務中心」(原家中心)轉型(註 1)的核心議題之一就是,原家中心跟…
脆弱群體的處境沒有人看見,助人工作的學問不被理解,政治、法規、制度上的問題沒辦法被好好釐清。
每一天,為了讓社會對公益的想像不只有「愛心」,為了讓身心障礙者、無家者、脆弱青少年等無聲的群體被聽見,《Right Plus 多多益善》以新聞專業投入公益,用僅僅 6 個專職夥伴堅持至今。
在沒有充足設備、不仰賴財團和政府、不做廣告化的新聞下,靠著大家的捐款,好不容易走了 4 年。有你的支持,我們才可以繼續。
你的捐款可以直接支持《多多益善》的非營利新聞工作,讓許許多多專業服務被看見,也讓那些無人聞問卻影響深遠的事,被正確的理解。
如果你認同這樣堅持不懈的投入、欣賞我們的報導,請用捐款支持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