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市原住民族家庭服務中心,與當地的兒童暨關懷家庭協會互相交流、分享工作執行方法與個案所需資源。圖/取自花蓮兒童暨家庭關懷協會

【原家轉型2】王增勇/原民會「自我殖民」的倉促轉型,恐成災難般的現代同化政策

承上篇:王增勇/當「原住民族社會工作」進入漢人觀點的服務系統,將何去何從?

原住民族家庭服務中心」(原家中心)26 年來協助原住民族順利使用社會福利、發展原住民族社會工作,全臺 66 處原家中心卻即將在 2025 年被納入我國社會安全網計畫(社安網),也就是最近社工界持續在討論的原家中心「轉型計畫」。

現在原民會在說明原家中心的轉型計畫時,會提到這份我所主持完成的轉型規畫報告。但我必須聲明,目前原民會所提出的轉型計畫,與當初研究報告所規畫的轉型方向不僅不同,而且背道而馳

2021 年 4 月,我和臺灣原住民族長期照顧聯盟協會(原民長照協會)完成轉型規畫報告。之後又過了 2 年多,未見原民會討論原家中心轉型方案。直到 2023 年底,有消息傳出,林萬億政委拍板決定原家中心併入社安網,並傳言原家中心社工,將轉任為地方政府的約聘僱社工(原本是委任民間團體的社工)。

但過程中,原住民族社工學會兩度去文原民會要求拜會,都被原民會拒絕;今年 3/15 ,透過立委伍麗華辦公室進行協商,原民會仍以「方案尚未核定,不宜公布」為由,拒絕透露內容;直到 3/22 學會拜會林萬億政委時,原民會才初步透露規畫方向。

當時原民會的規畫是,打算將原家中心一分為二。負責「個案工作」的督導與社工,歸屬到「地方政府」的原住民行政事務(原政)之下,成為約聘僱的公務員,配置比例是每 2 個中心聘 1 名督導;而「社區工作」則委託民間團體辦理。

這個規畫當場被林萬億否決,他認為個案工作與社區工作應該合一進行。

即使如此,目前的規畫案,原民會仍堅持將負責個案工作的社工督導,設置在地方政府的原政之下。最糟糕的是,原民會在過程中,拒絕與原家中心的夥伴溝通,以致於目前頒訂的轉型方案,仍是原民會黑箱作業下的決策結果

因為轉型計畫而受到最大影響的原家中心夥伴,在整件事情中沒有被告知、沒有參與管道、更沒有決策權。至今原民會仍堅持要等到轉型計畫核定後,再與原家中心召開共識會議。

2024/3/15 相關團體、教授、社工督導們,聚集在立委伍麗華辦公室,討論原家轉型問題。
2024/3/15 相關團體、教授、社工督導們,聚集在立委伍麗華辦公室,討論原家轉型問題。圖/取自伍麗華 FB 公開貼文

原家中心轉型淪為黑箱、缺乏文化認知,盲點在哪裡?

1. 轉型計畫成為同化政策?失去文化社會工作的特殊性

就像前一篇說的,原家中心特殊的文化轉譯者、社福橋接者和解殖者角色與功能,在目前原民會的轉型計畫中,並沒有被社安網看見,原家中心對原住民族的集體療癒工作,也沒有被納入強化社會安全網的驗收指標。

在這樣的情況下,將原家中心納入社安網,將造成原家中心的工作變成只聚焦於個人層面,而忽略原住民族的集體性需求,將導致原家中心逐漸喪失發展已久的服務特色。

原民會目前的規畫,是將「原家中心」等同於「社福中心」、各自服務原住民和漢人,而不是將彼此視為互補協力、共同服務的網絡單位(例如,由社福中心評估轉介、原家中心補足文化工作上的不足)。

要求原家中心用漢人(社安網)的工作方法和評估標準來工作,否定原家中心原本的族群工作特性,這是一種同化政策。可能會讓那些對族群有使命感的社工,因為無法結合文化能力來服務而感到失望。

因此必須要確保,原家中心未來納入社安網後,社會工作人員仍有足夠的空間執行文化業務。不能在政府「強化社會安全網」的強勢框架下,失去這些對族人服務有熱誠的社工、失去原家中心實踐原住民族文化社會工作的努力。

2. 社工與督導分屬不同單位,如何帶領?

原家中心設立至今,都沒有「專職督導」。對於一個區域社福中心而言,督導的角色在於代表中心對外協商,建構服務所需的資源網絡;對內提供社工專業、行政上與情緒的支持;對中心的服務願景與經費預算進行規畫與監督。

因此,一直以來,原家中心對內與對外都缺乏有效的溝通窗口,更不利資深工作者的養成與留任。

如今,原民會規畫將督導放在地方政府的原政體系,而不是由中央管轄的原家中心,這將導致督導因為與原家中心分屬不同單位,而無法領導原家中心。要帶領原家中心,督導必須時常與社工人員在一起,才能支持社工人員的情緒、專業、行政等各面向。

此外,督導需要同時具有足夠的文化能力與社會工作專業素養,才能扮演對內與對外的溝通角色,也顯示了督導應該設在原家中心內的必要性。這同時可以避免,當督導的工作地點置於縣市政府下,可能被迫執行其他非原家中心的業務。

2024/7/6 台灣原住民族社會工作學會舉辦「原家中心轉型座談會」,討論納入社安網規畫的變動和問題。圖/取自台灣原住民族社會工作學會 fb 粉專

3. 轉型要循序漸近,需重視社工的意願與服務量能

轉型帶來的業務調整需要循序漸進。

按照原民會的規畫,原家中心納入社安網後,理應馬上接手社福中心手上所有關於原住民族的業務(例如原住民「脆弱家庭」案件)。但原家中心轉型後,個案工作的服務量必定都會增加,倉促轉案並不適合。

事實上,在轉型「前」就應先重新檢討現有執行的業務,並聽取一線工作者的意見,討論既定的服務項目中,有哪些調整空間;同時需要尊重現行原家中心社工的不同長處,鼓勵他們討論轉型後的內部分工策略。

此外,有意願投入社安網計畫的社工,需要接受訓練;沒有意願的社工,可以社區工作和族群營造工作為主,來穩定原家中心社工因為轉型造成的不安與焦慮。

4. 只要求原家中心轉型?整個體系都應具備文化知能

目前討論把原家中心納入社安網,只是在單向的要求原家中心轉型成為服務原住民的另一種「社福中心」。但是主責社安網的社福中心,就不需要加強文化敏感度的相關知能,並學習如何與原家中心協力工作嗎?

臺灣的主流社工專業中,長期缺乏對「文化社會工作」的理解,往往看不見文化社工的專業性。因此社福中心的社工,也需要學習文化謙遜,才能建立彼此尊重的合作關係。

在實務上,也不能只有原住民服務原住民,而應促使整個福利輸送體系,都具備服務原住民的文化能力

倉促轉型反成自我殖民,將是一場災難?

總結而言,目前的轉型規畫,完全違反當初研究報告所提出的方向,也推翻既有的體制—— 督導不跟所督導的社工一起工作,要如何督導?不曾服務脆弱家庭個案的原家中心,要在沒有新增人力的情況下就轉型去做服務,社工沒有經過培訓的過程就要上陣,這不是要逼走社工?

同時,中央拋出「約聘僱公務員督導」的職缺,高薪與穩定的條件讓原住民社工躍躍欲試,卻忽略整體社安網對原住民族社工的不看重、貶抑與歧視。

原民會對待自己人的態度,是不讓人充分加入討論、參與轉型的規畫,一如以往殖民者以上對下的權威態度,更讓這次轉型計畫注定是一場災難。

批判外來者的殖民容易,但面對自己人的自我殖民,難上加難。


善盡天良【後臺人生 63】原家轉型怎麼轉?原住民族社會工作的關鍵時刻 feat. 王增勇


看更多原家中心轉型:【特輯】原家中心轉型:原住民族社會工作,何去何從?

認識更多原住民與社福議題:
1. 加拿大原住民家暴服務:以社區為基礎發展文化療癒力,3 種防治家暴的方法/【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2. 美國 NPO 自訓「最懂妳的社區陪產員」,讓原住民孕產婦安心當媽媽、找回自主權/「創新!不是空話」專欄
3. 【專題|和國家討回我的名字】一家人不同姓、族名文化被消失,為什麼原住民想爭取命名權?


你的一筆捐款,讓許多脆弱處境和善意行動被看見

脆弱群體的處境沒有人看見,助人工作的學問不被理解,政治、法規、制度上的問題沒辦法被好好釐清。

每一天,為了讓社會對公益的想像不只有「愛心」,為了讓身心障礙者、無家者、脆弱青少年等無聲的群體被聽見,《Right Plus 多多益善》以新聞專業投入公益,用僅僅 6 個專職夥伴堅持至今。

在沒有充足設備、不仰賴財團和政府、不做廣告化的新聞下,靠著大家的捐款,好不容易走了 4 年。有你的支持,我們才可以繼續。

你的捐款可以直接支持《多多益善》的非營利新聞工作,讓許許多多專業服務被看見,也讓那些無人聞問卻影響深遠的事,被正確的理解。

如果你認同這樣堅持不懈的投入、欣賞我們的報導,請用捐款支持我們。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王增勇
王增勇

在大學教書,身為大學教授,擁有一份安全的工作,因此應該有勇氣說真話。相信社工是最靠近弱勢群體的專業,所以應該是社會改變的動力。從大學時期就開始接觸原住民,與他們相處的經驗總是可以讓我重新認識社工。是個出櫃的男同志,身為性少數的邊緣經驗,讓我有能力做個社工教育者。崇尚儉樸生活,不逛街、不用衛生紙(是的,你沒看錯)。愛好拈花惹草,平日喜好爬山,在與大自然頻繁接觸中,安頓自己的身心。

文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