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孟勳隨筆/臺東書屋與陳爸的遺愛,我們還有許多能做的事

編按:公益責信協會理事長余孟勳自 2018 年起全心投入公益領域,將自身財會專業發揮得淋漓盡致,成為許多社會團體重要的諮詢與交流對象。Right Plus 將其日常隨筆收錄於他的專欄中,以避免平日專業的觀察點滴受制於難以保存資訊的社交媒介而流失。

另一方面,臺東「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爸今(7/4)日上午驚傳病逝(參考:臺東「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爸驚傳離世,留給數千名孩子數百個家庭終身難忘的生命教育) ,本篇為余孟勳回憶與陳爸的過往,並記錄此時關心公益的每個人能思考的方向。

幾年前在某個場合遇到陳爸,當時我在公益領域涉入尚淺,有點不太熟練地自我介紹:「我是公益責信協會的 Simon,我在做的是──」,陳爸拍拍我的肩說:「我知道,你的信我都有收到喔。」我楞了一下,一時想不起來怎麼會寄信給他,他又接著說:「坦白說我不是很懂(你在做的事)耶……」「很多人都這麼對我說!」我們相視大笑,不過這也是整場活動唯一的互動。

陳爸在我的 email 群裡,其實是多年前一位長輩介紹的,但始終緣慳一面。在那次的活動匆匆見面之後,去年暑假我帶孩子去臺東,特別造訪了黑孩子咖啡,告訴他們:「這就是你們看的那本繪本《黑孩子》的故事喔,這屋子是他們一磚一瓦搭起來的呢!」

恰好陳爸來了,我上前問候,由於看來正忙,我連自我介紹都省了,表達支持之意就道別。我還記得那握手時的厚實感,還有他略帶抱歉的靦腆神情。就是這樣一個樸實的、看來不起眼的平凡人,影響了許多靈魂。

臺東書屋的「黑孩子」工班。攝影/葉靜倫 2016 @ 臺東

孩子的書屋,是陳爸用生命換取的許多鮮活的生命。對於這樣的奉獻只有無比的敬佩,而且也感到非常遺憾。雖然資源永遠不夠,但孩子的書屋從想辦法養活這些邊緣孩子,到提供技職學習,最近更準備開展實驗教育計畫,一步步走來正朝著更好的方向。陳爸的離開,不僅讓人惋惜失去這位毅力卓絶的領導者,也遺憾他無法看到未來更多的成就。

「剩下來的就是我們的事了」,這個說法有點老套,不過如果要安慰往者及生者,留下來的、受他啟發或感動的人,只能接過這把火炬,彼此依偎更無畏地頂著風雨前行。我想,至少有幾件事是可以讓大家思考的。

首先,無論任何時刻,觀照別人的需要,例如被主流排除的孩子。這當然非常不容易,特別是當別人干擾了我們,或造成困擾,也許可以更有耐心一點,而不是直接貼標籤。

大女兒班上有個「問題兒童」,老師非常頭痛,常指責、叫他罰站。但我每次遇到他,他總是有禮貌地問好,還熱心地幫忙,所以我一直叮嚀女兒,不要輕易說他是壞小孩,尤其不要用學業表現當標準。有一天她告訴我們,這位同學不經意地說:「我好羨慕你們每天可以看到爸媽。」

再者,就是給幫助別人的人更好的條件。如果夠信任這個人、這個公益組織,不妨以長期定期定額,而且不指定用途的方式,讓他們可以充分地伸展,不用總在短期資金裡焦頭爛額。當然這也包括了政府的委外契約及捐贈型的基金會,應該給予助人機構充分的資源,而不是將財務壓力轉嫁給公益組織承擔,或設下過多的 KPI,甚至直接成為競爭者。

此外,助人工作者,需要更好的對待。自我剝削絶對不是健康的現象,更不應期待所有助人工作者都成為志願犠牲者。他們絶對值得更好的勞動條件,例如高於生活薪資的報酬,以及合理的工作環境和職涯可能性。

最後,公益領域的工作者們,我們需要更好的團結。這個團結不只是議題上的,更應該是彼此之間的支持。也許只是常態的 networking(網絡連結),一方面可以是學習成長,另一方面也是在相互關懷,包括生活狀態和督促彼此的運動習慣。


延伸閱讀:
1. 臺東「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爸驚傳離世,留給數千名孩子數百個家庭終身難忘的生命教育
2. 陳爸未竟的遺憾與遺愛:我心中放不下的黑孩子們
3. 善的循環已開始!陳爸遺念:「我的生命有限,能做的就是盡量去影響別人。」
4. 林立青專欄/悼念陳爸:我們覺得不可能的事,你們卻做得極好
5. 林立青專欄/臺東「孩子的書屋」,給孩子最珍貴的信任
6. 志願服務改變了誰?:來去匆匆,還是能做個好志工


原文理事長手記 #50,Right Plus 獲授權收錄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余孟勳
余孟勳

貓空大學畢業不熱衷賺錢的財務人,會計師事務所查帳連 3 年考績第 1,卻離職跑去環島及志工。到荷蘭鹿特丹唸 MBA 背包了 13 國,學習從脈絡看人生。

回臺後當個不用加班的財務長,跟太太約會 3 次就結婚,有 2 個孩子可愛調皮。2011 年被雷打到覺得回饋社會責無旁貸,開始斜槓人生,致力公益團體財務透明及治理能力建設,創辦臺灣公益責信協會。

2018 年全職投入,生命進入新的階段。擅長思考傾聽說話寫字及引導,喜歡動手解決問題介入現實。

文章: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