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更多編輯精選文章

沉睡的失智資金:南韓失智長者資產達 154 兆,詐騙風險高、破壞經濟循環

小美/「狠心的媽媽」背後:我留不住你不是不愛你,是想給你更好的生活

【專題|障礙女性的婚育路】從「完美的母親」解放,摸索多元家庭的樣貌

【專題|聽我們的故事】原住民轉型正義:政治受難歷史與創傷療癒

逆轉平等進程,紐西蘭倉促修改《同工同酬法》,低薪照顧工作、公共服務首當其衝

類家庭模式由新北市首創,提供居住空間、訓練大人接受教養規範、以孩子的需求為主反過來設計環境。8 年來已看到明顯成效:「再困難的孩子,經過 2 年左右的穩定照顧,整個人都能好好進步。」
我希望社福不要總想著照護、救濟等問題,而能想怎樣讓人變好,或是讓人根本不需要陷落。對我而言,一個好的社會不是讓弱勢者勉強活下去,而是讓所有人都不用擔心自己不慎掉落,會成為弱勢者。
艋舺公園改建在即,無家者聯盟提出「就近分級納管」街友,來取代強制驅離,以達到都市包容。他們強調,所謂包容,並不是要用誰的犧牲去包容誰,而是努力建構一個能夠滿足彼此需求的城市。
【低收審核】專題透過公部門低收審核人員的心聲,看見這些層層關卡中,還有哪些難以為人所知的遭遇。
無家者是最希望公園乾淨的人,以便在舒適的地方休息。夜宿公園更是一種自我保護,因為公園明亮、便於求救,許多無家者都慶幸公園有駐衛警。尤其近年女性無家者人數逐漸增加,更需要安全的空間。
煥然一新的公園雖然值得期待,更多居民關心的卻是「人」的議題。無家者聯盟召集數十位志工,上街訪問公園的日間使用者、夜宿者和附近商家,發現真正的使用者和用途其實跟大家想的不太一樣……
透過民間團體的訪查,也讓讀者第一次聽到無家者對改建案的心聲—— 即使他們自己的「家」將被拆遷改建,但他們多數在說明會等場合並不容易開口。
原家中心轉型應聚焦於補充社會福利的不足,避免同化原住民族文化,為邊緣底層的原住民家庭/家族搭建支持網絡、連結資源,並透過文化轉譯角色,終止世代不利因素的延續,確保他們的聲音被聽見,權利得到保障。
臺灣每年也有一個全國心智障礙朋友引頸期盼的重要賽事,亞特盃,由身心障礙運動休閒服務協會從 1992 年開始推動。33 年來,協會以僅僅 2 名正職加上 800 多位志工,每次千人以上的參賽者和 3000 多位親友團,舉辦這場老中青幼選手都難忘的運動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