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動態/6招避免電子報變成垃圾信、搜集組織資料的「2好3壞」建議、5撇步讓彈出視窗成為宣傳好幫手

編按:「全球動態」是去年度多多益善「全球精選」專欄的進化版 2.0。透過讀者回饋,我們發現閱讀英文確實是道門檻,因此今年開始我們決定結束大家的痛苦,直接為讀者們做各篇選文的重點摘錄!讓每個人可以看中文順暢吸飽國際公益新知。

這些選文一樣是從全球優秀且極具規模的公益、發展、社會創新等媒體選出,包括 Alliance magazine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SSIR)、Devex InternationalCharity Digital NewsNonprofit Tech for Good 等,主題囊括行銷募款、公益創新、社群經營、關鍵報告、科技與數位等。

因為進一步摘錄各篇重點,篇幅拉長許多,因此從今年開始,本專欄將維持月報刊登,但改為每期推薦 4-5 篇新知,期望以此為臺灣 NGOs 開拓更大的視野。

1. 超實用!6 招避免電子報被丟到垃圾匣

一言以蔽之:電子報寄送清單需要定期關懷和清理,請勿寄後不理,等到變垃圾信就追悔莫及。(資料來源

不管社群平臺如何推陳出新、層出不窮(?),「電子郵件」(E-mail)依舊是 NGOs 公關宣傳、暖心送關懷的好工具。但隨著信箱系統的 AI 過濾技術不斷發展,你的組織是不是也曾發現自己家的電子報、募款宣傳跟季節問候信莫名其妙被丟進了垃圾信箱中?

這大大影響了電子郵件的宣傳效率!訂閱者或許初期還願意手動到垃圾信件中撈出信件,並將組織設成安全名單,但若情況反覆出現,訂閱者就可能直接取消訂閱,潛在支持者(捐款者)馬上少一個!

現在教你 6 個簡單的步驟,有效降低信件被判讀為垃圾的機率:

(1) 減少「垃圾關鍵字」

像是「超值優惠」、「額外獎金」、「免費贈送」、「恭喜你中獎」、「投資」、「零風險」、「難以置信」等很像廣告釣魚信件的用詞,需要減少使用。

這些用詞也許能吸引讀者注意,但垃圾警報也會被吸引。若是想在標題或文中使用英文,也要避免用「全大寫」或是「亂用空格」的寫作方式,這些也是垃圾警報的觸發敏感點。此外,像是「親愛的朋友」這類「不特定的開頭問候語」,也容易被判定是亂槍打鳥的廣告信。

所以記得要「客製化」你的信件,就算只有開頭的「親愛的 OO」,放入個別的稱呼,也可以減少垃圾警報的觸發,還能給收件者一種備受重視的感覺。

(2)提醒訂閱者,將組織信箱設為安全名單

這是最直接且有效的方式,你可以在呼籲讀者者訂閱時就直接提醒、三不五時在社群上提醒,或是直接在電子報中提醒訂閱者。

也提醒大家,盡量以「單一郵件地址」寄送電子報,不要一直變換郵件地址,或是讓組織中不同的人用各自的信箱寄送宣傳訊息,這樣訂閱者要一直手動設定安全名單,其實很惱人,也容易提高退訂率。

(3) 避免被訂閱者設定成垃圾信

不要以為這個步驟沒什麼,其實傷害很大!一旦某人主動將你的信標示為垃圾信,系統就會在你的信箱上標示「觀察記號」,如果越來越多人將你的信標示為垃圾信,就算你沒有使用第 1 點提到的垃圾關鍵字,系統也會直接將你的所有信標示為垃圾信。

Photo by Brett Jordan on Unsplash

通常某人主動將信件標示為垃圾信,有以下幾種情況:

  • 收件者不知道這是你的組織寄來的信。解方:清楚標示你的組織,不管是在標題中,或是信件內容的顯眼處,放上組織的 Logo 或是名稱,讓收件者可以快速辨識信是誰寄的,降低被認為是垃圾信的機率。
  • 收件者不想再收到你的信。解方:把取消訂閱變容易!不要故意把取消訂閱的選項藏起來,或是字弄超小很難找,這樣並不會降低你的退訂率,降低的可能是你的好感度,增加的是垃圾信警報層級。所以,訂閱容易,退訂也要一樣容易,讓我們好聚好散。
  • 收件者根本不記得自己有訂閱過。解方:在呼籲訂閱時,記得向訂閱者再次確認訂閱,比如送出訂閱選項前彈出提醒視窗,或是寄送二次確認信到訂閱者的信箱等,讓訂閱者可以有再次考慮、確認的機會,減少心血來潮的訂閱。

此外,許多組織會利用活動報名或是募款,搜集電子報的寄送清單,但盲目的增加名單,不一定會帶來正面效果,特別是參與者在報名或捐款的時候不一定會仔細確認每個選項。要使用這樣的方式增加寄送清單時,建議要增加明顯的提示,或是改用額外詢問的方式,讓參與者自行選擇。

(4)追蹤開信率,並定期維護寄送清單

垃圾信警報的辨別方式有很多種,其中一種是,系統會注意你的信是否沒被點開,就直接被刪除,或是你的信是不是一直寄給沒在使用或錯誤的信箱。

上述的情況如果累積到一定程度,就算你完美地避開(1)和(3)的情況,你的信還是會被系統判別為垃圾信。所以,一定要定期維護你的寄送清單,沒開信的、重複訂閱的、曾經來信抱怨不想收到的,請將它們從寄送清單中移除。

特別提醒大家注意,寄送信件後,如果收到通知,表示某個信箱無法成功寄送,且信箱地址無法更正或是查不出問題,請果斷的將信箱移出你的清單吧。

(5)驗證你的電子郵件地址

各大電子郵件系統都有提供驗證的機制,或是引入「域名金鑰辨識郵件」(DKIM)這類的驗證,谷歌(Google)和 Office 365 都有提供用戶相關的驗證,也有相關的說明教學,組織有空可以確認一下自家郵件是否獲得驗證。

其他還有「發件人策略框架」(SPF)與「基於域的消息認證,報告和一致性」(簡稱 DMARC等驗證,這些驗證能降低你的信被歸為垃圾信的機率。

(6)使用垃圾信件確認器

藉此可以確認你的信箱地址是否被歸在垃圾信中,只要搜尋關鍵字「spam checker」(垃圾信確認器),就可以找到不少結果。

有些網路公司除了免費的確認服務,還有提供額外的服務,確保信箱的安全。比如文中提到的 MailTesterUnspamLitmusPostmark,如果不確定網路搜尋到的確認器的安全性,也可以直接進入網頁、使用免費確認服務。

2. 關於資料搜集與使用,你不可不知的「2 好 3 壞」

一言以蔽之:目的清晰、符合法律規範、去蕪存菁、不要捨近求遠、不要一次完事,你的資料好幫手就是這麼簡單。(資料來源

相信大家對於「大數據」(big data)跟「資料」(data)並不陌生,為了更了解組織的支持者組成、服務需求和公眾看法,許多 NGOs 也開始進行各種資料的搜集與分析。

關於資料的搜集、使用和分析,坊間有許多教學文章和影片,本篇的重點在於資料使用的「2 好 3 壞」小提醒。這些提醒並不高深,甚至相當基本,但或許就是因為簡單又基本,組織很容易在重複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因為熟悉而)被忽略。

Photo by Stephen Dawson on Unsplash

不管你是資深資料使用者還是初學者,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複習一下這幾個小提醒吧。

1 好:釐清資料搜集的目的,讓資料產生意義

在開始搜集資料之前,一定要清楚知道「為什麼要搜集這些資料?」、「你希望這些資料可以告訴你什麼?」

說白了,資料就是一堆數字和符號,只有搭配背景資料與情境分析,數字和符號才會擁有意義,而你搜集資料的「目的」,就是定義背景資料與情境的重要線索。

確定目的之後(例:想知道中高齡者對疫苗施打的看法),才能知道資料搜集的目標群體(承前例:中高齡者),並進一步開展調查方式、問題設計和分析方式等細節的設定,乃至資料分析完成後的實際應用(比如改善社群宣傳策略、電子報發送時機、勸募文案等),都需要一個清晰的目標來引領整個過程的進行,避免你迷失在數字和符號的資料海中。

2 好:確保搜集過程、後續分析與應用符合法律道德規範

首先要記住一個觀念是:某人同意參與你的資料搜集,不代表同意你無限制使用從這個人身上搜集來的、與這個人有關的資料!

假設組織為了改善電子報的內容和發送機制,向小明詢問願不願意填一份問卷,小明填寫問卷時,可能只同意你將他的資料用來精進組織的電子報內容和發送時機,而沒有同意你將這些資料公開在你的網站、跟同業分享、開記者會說明,或做成精美報告於全網放送。

組織或許覺得,小明同意做問卷就等於「無限同意問卷所有資料的使用權」,但並不這麼簡單,所有的資料搜集都需要在「事前」清楚說明資料的搜集目的、使用方式、分享的管道、是否公開等資料,並取得對方的同意之後,才可以「依照說明資料的內容」使用資料。

如果你要將資料用在說明之外的地方,依照法律的規範,你需要再次向小明說明並取得同意後才能使用,否則小明可能依此對組織採取相關法律行動。所以,搜集與使用資料前,請詳閱個人資料保護法

1 壞:不要忽略你原本就有的資料

因為工作性質的關係,NGOs 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累積的龐大資料,如捐款者資料、臉書的按讚數跟留言內容、電子報訂閱名單、活動參與名單等,這些資料很可能就包含你迫切需要的內容,只是很多組織沒有意識到上述資料的潛力,疏於仔細歸納、整理,直接遺忘在電腦硬碟中。

提醒你,在想到需要什麼資料之前,先查查看手上是不是有直接可用的資料,如果沒有或是需要補充,再進一步搜集資料。這樣不僅省時省力,也可以避免堆積重複的資料。

Photo by Alina Grubnyak on Unsplash

2 壞:不要用掉所有的資料,要去蕪存菁

就算經過精密的設計,還是有可能在整理分析的過程中發現不需要的資料,更別說是 「1 壞」提到的、各種日常活動搜集到的資料。

這時候,千萬不要想硬著頭皮、把所有資料塞進報告,要懂得去蕪存菁,果斷剔除不需要的資料,這樣才能得到跟目標一致、精準有效的分析,而不是一份包山包海、卻找不到重點的報告。

那些被剔除掉的資料也不要急著刪掉!你還是可以將它們整理好歸檔,這次用不到,下次就可能派上用場,還能幫你省掉再次搜集的時間跟精力喔。

3 壞:不要只做一次

資料搜集跟分析是一個不斷累積的過程,才能呈現出更宏觀的趨勢,甚至有的資料需要經過幾年數據的累積,才能呈現有意義的結果,這些資料不只會成為組織重要的資產,也能提供組織未來的規畫和發展方向。

一旦資料庫建立,後續的更新就會比較容易,千萬不要做完一次就放手,定期更新整理,才能讓這些資料成為組織前進的好幫手。

延伸閱讀:有效收集、管理、應用數據與資料,NPO 也可以坐擁「金山」/地球公民基金會

3. 為了犯罪防制,你願意交出多少個人隱私?

一言以蔽之:技術就是技術,它的好壞除了取決於使用者,也和人們用什麼方式確保技術不被濫用息息相關。(資料來源

「加密技術」(Encryption)是網路時代重要的隱私保護工具,甚至是各主要網站的標準配備,也有越來越多網站和 App 引入類似技術,特別是購物平臺、提供線上金流服務的 NGOs 和其他會員制的網站,都被期待網站可以加密保護使用者的個資。

尤其是日常溝通不可或缺各種訊息軟體,比如 Line、臉書的 Messenegr 及蘋果 iPhone 內建的 iMessage 訊息功能,更陸續計畫引入「端到端加密技術」(簡稱 E2EE),這項技術在傳遞的過程中全程加密,確保只有傳訊者和接受者可以看到訊息內容,阻絕訊息在傳送過程中被竊取、竊聽的可能,進一步確保用戶的訊息不會外漏給第三者知情。

聽起來加密技術很棒,實際用起來隱私保護的效果也是一級棒。但近期在英國,有許多長期致力於兒少網路性剝削議題的團體,聯合發起「無所遁形」(No Place to Hide)倡議活動,希望各大社群平臺能暫停引入 E2EE 技術,直到這些平臺找到方法,可以同時兼顧用戶的隱私以及兒少網路安全。

發起倡議的團體認為,儘管 E2EE 可以保證用戶的隱私資料不會被惡意偵測,但網路上的兒少性剝削犯罪訊息也同樣受惠於這項技術,因為受到加密,而逃過社群平臺和網路犯罪監測網,導致兒少性剝削的犯行難以即時被遏止,相關的犯罪影像也不斷透過加密技術流傳在各種網路聊天室中。

瑪莉柯林斯基金會也是倡議團體之一,其執行長格林(Victoria Green)表示:「我們並不反對加密技術的應用,我們反對的是,在沒有任何安全規範和監控的情況下,就直接使用這項技術。」格林進一步表示:「目前,每年都有 1400 萬則兒少性剝削相關的訊息被偵測回報,而 E2EE 的引入可能會讓這些犯罪回報(因為加密無法偵測而)消失。」

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格林同意年輕的社群使用者同樣需要隱私保護,「無所遁形」倡議的目的不是要終止技術的引進,而是催促各大社群平臺可以更積極的投入技術開發,讓性剝削的內容能夠在 E2EE 下持續被偵測,而不是同樣被加密並消失在茫茫網路中。

或許有人會問,那為何不替加密技術設置一個「萬能鑰匙」(master key,也常被稱為「後門 back door」),這樣平臺的後臺管理者就可以在需要的時候,直接用萬能鑰匙觀看加密內容,如果有犯罪疑慮或是罪證確鑿,就能直接移送司法偵辦。

但問題又來了,你能確保這樣的「萬能鑰匙」不被濫用嗎?誰能保證這樣的後門不會反過來被有心人士利用,進行各種竊取私人資料的犯罪?甚至還拿來加大性剝削的罪行?

英國數位權益保護組織「開放權利團體」(Open Rights Group)的執行長基洛克(Jim Killock)表示:「任何的『後門』技術都可能被第三方侵入濫用。這世上沒有人可以保證這類的(萬能鑰匙或後門)技術不被(惡意)濫用。」他進一步表示「如果網路安全是終極目標,且人們需要網路安全,保證自身免於受到任何惡意犯罪的侵擾,那對加密技術上下其手留後門,是絕對不可行的。」

那,到底該怎麼辦?

類似圍繞著網路隱私與犯罪偵測的討論很常會落入同樣的難題:為了保護隱私,可能就讓犯罪者得以隱身不被發現;若反過來想讓犯罪者無所遁形,代價可能是大眾的網路隱私安全。

我們可以說,這類的討論很難有一個絕對正確的答案,因為加密技術對多數大眾來說是安全有益的,可以確保網路安全,隱私資訊和活動紀錄也不會被擅自窺探或利用。問題在於,現階段開發的技術不足以在保護隱私的同時,還能讓犯罪無所遁形,更別提完全追不上技術開發速度的法律規範。

換個方向來看,我們該思考的或許是:該如何在確保隱私的同時,避免技術成為犯罪的工具?那條保護公眾隱私與揭露犯罪行為的界線到底應該要畫在哪才對?或者,為了揭露犯罪行為,公眾願意交出、可以忍受的隱私底線在哪?

延伸閱讀:
1. 王婉諭專欄/臺版 N 號房有 25 萬會員、營收上百萬,如何斬斷性私密影像產業鏈?
2. 數位性暴力高達 21 種卻「無法可管」,民團訴求專法防止小玉挖面再發生
3. 你知道你的孩子在網路上做什麼嗎?給家長們的務實指引,防止性剝削

4. 5 個小撇步,彈出視窗也可以成為宣傳好幫手

一言以蔽之:凡存在必有其用處,好好規劃網站的彈出視窗,為組織宣傳增添助力。(資料來源

在一般情況下,彈出式視窗(pop-ups)是一種惱人的東西,但如果真的這麼惱人,彈出式視窗應該從此絕跡才對,事實卻是,彈出式視窗持續存在,而且不斷進化,甚至還可以根據數據,客製化個人的彈出式視窗內容呢!

It company photo created by rawpixel.com – www.freepik.com

現在馬上跟大家介紹 5 個彈出式視窗的設置小撇步,讓你的彈出視窗脫離惱人的印象,成為行動呼籲、勸募宣傳的好幫手!

(1)只在電腦版使用彈出式視窗

先告訴你一件驚人的事實,如果你的手機版網頁會使用彈出式視窗,谷歌(Google)就會降低網頁的評分,結果可能就會降低你的網頁的搜尋排名。

再者,彈出式視窗需要一定的大小才能清楚顯示,這個大小在電腦上看可以接受,在手機上看,可能就會直接擋住網頁內容,降低訪客想要進一步了解網站的意願,直接跳出離開。

所以如果你真的必須、一定要在手機版使用彈出視窗,請確認彈出視窗不會遮蔽網站內容喔!

(2)為彈出視窗挑選一個好的登場時機

現在的彈出視窗設定很多元,可以自訂彈出時間,比如逛網站多久之後彈出,或者是閒置多久之後彈出視窗(可參考中央社網站的彈出設定),常見的彈出時機有以下 3 種:

  • 入場彈出:在訪客造訪網頁時彈出,但這通常會有幾秒鐘的緩衝,不會在進入網頁時同步彈出,避免直接遮蔽網頁內容造成反效果。
  • 捲動彈出:設定訪客往下捲動閱讀網頁多少比例之後彈出,以確保訪客是真的有在觀看網站內容,且有意願想要深入了解。
  • 離場彈出:在訪客離開頁面或網站時彈出,這類的彈出視窗多是想要慰留訪客,讓他們多停留一點時候而設置。

(3)保持簡單,一目了然

彈出視窗不需要華麗的設計,它需要的是一目了然的資訊,文中提供的建議時間是「2 秒或更短」,也就是說,你的彈出視窗要在 2 秒以內讓訪客了解視窗內容,並決定要不要照做,如果能在看到瞬間就秒懂,那簡直完美。

(4)不要忽視彈出視窗的點閱或取消數據

如果你的彈出視窗是用來搜集電子報訂閱清單或向訪客募款,那更不要忘了分析相關的轉換數據。記得,網頁的每一個點擊和動作,都是重要的資料,彈出式視窗當然也是。

(5)測試!測試!還是測試!

不要忘了預先測試你設定的彈出視窗,不管是時機、內容、視窗大小等,都記得實際操作一遍,最好準備 2 種不同的設定進行測試,看哪邊的效果好,或者是可以取各自的優點再重新設計一個。

記得第一點提過的,如果要在手機版使用彈出視窗,一定要事前測試,確認視窗不會造成使用者反感或是閱讀困難。

這篇不能只有我看到
吳培瑜
吳培瑜

喜歡文字卻從沒想過有一天會開始寫字,果然人生就是要盡情嘗試,成功最好,失敗了也別氣餒。

文章: 39